关键词:土地整治 规划设计 模式
一、引言
开展土地整理是落实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平台。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广义的土地整理分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两方面的内容,狭义的土地整理则仅指农地整理,本文探讨的是狭义的土地整理。农用地整理的工程内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在拟定项目的规划方案时,应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实地状况采用不同的土地整理模式,即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而确定的工程类型及其组合形式。
二、土地整理模式的拟定原则
1.综合整治与重点整治相结合的原则
在拟定模式时,应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整治,并对当地的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水资源、光热资源、气象条件和自然灾害等因素进行详细查分析,针对其中的限制因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重点整治,将其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2.可持续利用原则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获得的效益往往具有很大差别,有的当年就可获益,有的要若干年后才能见到成效,有的则是看不见的效益。适宜的整理模式应将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当地水土资源结合起来,协调好农民群众经营行为的短期性与可持续发展目标长期性间的关系,做到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促进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可竭泽而渔。
3.因地制宜原则
适宜的整理模式应能充分利用本地区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自然资源的数量和潜力,发挥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壮大当地的主导农业、特色农业。同时该模式应是针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中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力争使各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益。
4.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的原则
整理项目实施后,非生物物质,如混凝土、砖块等,进人农业生态系统后,不能参与物质和能量循环,还会造成地表裸露,严重影响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生态环境的质量。适宜的整理模式应正确处理好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关系,调尽量多采用生物措施,在考虑增加耕地的同时,确定林草占地的合理比例和布局,以增加植被类型,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5.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整理模式既要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又要与当地的现实条件相适应,充分听取当地公众的建议,使工程类型、级别、材质、布局等符合当地群众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提高当地的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针对当地的地域特点,实施适宜的整理模式(表1)
1.低山区水土保持型农林复合整理模式
低山区地形复杂、地势多变、沟谷交错,有水土流失危害。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搞好水土保持,是该区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搞好水土保持,能防风固土,涵养水源,保证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又能减轻山麓平原的洪、涝灾害,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针对当地的地形,采取坡沟兼治、治坡为主的原则进行整治。
为增加耕地面积,在地面坡度小于25°的地方,根据地形分别修筑水平梯田、坡式梯田或隔坡梯田,梯田布置成长条状或带状,田块的长边沿坡面的等高线进行小弯取直、大弯就势,田面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农机作业的要求确定。在梯田区内及其以上的坡面布置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等小型蓄排工程,拦蓄坡面林草地、荒地、梯田等产生的径流,拦蓄的积水可用于人畜饮用和梯田灌溉。
对于沟壑发育、沟头前进危害严重的地区,坡面来水量较小的,可布置围埂式或围埂蓄水池式的蓄水型防护工程;坡面来水量较大的,则布置排水型防护工程,对沟头进行防护。在有沟底下切危害的沟壑中,布置谷坊,以防止沟底继续下切,稳定沟岸坡脚,防止沟岸扩张,减小沟道中洪水或泥石流的流速,拦蓄泥沙,使沟底逐渐川台化;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中,布置淤地坝以滞洪、拦泥、淤成坝地,为发展农、林业创造条件。
以发展旱作农业为主,在地势低平的沟底和山脚处,根据水源状况,适当发展提水灌溉。
结合当地地形,新修或拓宽田间道和生产路。
低山区重点布置好水土保持林,并做到适地适树、适地适草,在配置形式上实行带状、片状相结合,在种类的选择上考虑乔木、灌木、草本相结合。坡上部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上营造乔灌草混交或乔灌混交的水土保持林,已耕种的要退耕还林;为保护梯田,在梯田田埂顶部布置优质果树或经济树种,实行林粮、果粮间作,梯田田埂护坡和隔坡梯田的斜坡上布置水土保持灌草,保护田埂和斜坡面;布置乔灌结合的固沟林带对坡面上的截水沟、排水沟进行防护。在沟道的沟头布置固沟林带,沟底中间留出水路,迎水面或靠近集流线的地方,布置根系发达的乔木和灌木,沟壑边坡营造灌草混交的水土保持林,以保护沟、坡。在田间道两侧布置护路林。在提高植被覆盖率、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同时,兼顾提供木料、肥料、饲料和燃料等“四料”,增加经济效益。
经过整理,使该区形成道路通达便捷,水土保持林护顶,林粮、果粮间作缠腰,粮、林、果、草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Npage}
2.平原区节水型生态改良整理模式
在平原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势平坦,大量土地已被长期耕种,而且集约度较高,但因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建设,旱、涝、风沙、强风、干热风、冰雹、暴雨、霜冻、盐碱等灾害频发,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因而该区土地整理的重点应是农田水利设施的更新与完善、田块规整、农田防护林建设。在拟定模式时,应将耕作田块、灌溉排水系统、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统一规划,以达到少占耕地,避免交叉与斜切耕地的目的。
根据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田防护标准确定适宜的田块规模,对田块进行规整,整修田间道和生产路。
平原区一般都兼有灌溉和排水的需要,干旱季节需要灌溉,多雨季节需要排水;而且灌溉后,还往往需要排泄多余的灌溉水和防止地下水位上升过高,所以灌溉排水系统通常需要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布置,提高抵御旱、洪、涝、渍、碱的能力。
由于降水的年内分配与农作物的需水期并不完全 吻合,加上降水存在年际变化,经常出现干旱季节和干 旱年份,因而完善的灌溉系统是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 的必要措施。平原区应以利用天然降水和地表水为主,适当开采地下水,为使规划的各项工程设施发挥最大 经济效益,应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方向、作物灌溉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适宜的灌溉保证率,对原有灌溉设施进行更新和改造,采用防渗渠道、管灌、地面软管、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平原区排水包括汛期排水和日常排水,汛期排水是为了防止耕地受涝水淹没,日常排水是为了控制地下水位和土壤水分,而这两项任务需要通过一个排水系统来实现。耕地中水分过多的原因主要是降雨,其次是河水顶托与倒灌,耕地中的多余水分可采取排、截、滞、用等措施进行治理。
排:因地制宜选用排水明沟、暗管、竖井、鼠道,将多余的地面水、过多的土壤水及过高的地下水排走。
截:利用堤坝、截流沟、截渗沟将项目区外的洪水等多余水分予以拦截或引至他处,使其不能侵人项目区。
滞:在外河水位高、内水不能外排期间,利用项目区内或附近的低洼地、坑塘等,暂存一部分洪水,待外河水位降落后再适时排出。
用:对于低洼易发生涝灾的地区,改变消极的排涝措施,大力发展水田,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变水害为水资源优势。
农田防护林与护路林、护沟林建设相结合。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害风主风向、频率、最大风速,沿规划的路、沟、渠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在配置形式上实行林带、林网相结合,树种实行乔、灌结合,以选用当地优质乡土树种为主。按照防洪排涝的要求,在河岸、防洪堤侧布置适生的乔木和灌木,在临河坡和背河坡的坡脚地带布置适生的灌木,形成护堤、护岸林。通过林网、林带的建设,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止环境污染,减免旱、风、冻、碱等自然灾害的危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每年提供的大量落叶归还土壤后,可大大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3.丘陵区节水与水土保持并举的整理模式
在低山区与山麓平原的过度地带,分布着大量丘陵坡岗地,相对于平原来说,耕地质量差、单块面积小、布局零散、经营管理粗放,而且有大量零星未利用地、田埂、杂乱分布的道路;相对于低山区来说,地势较缓,水土流失危害小,地块易合并,容易整理。因而,丘陵区经过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的潜力较大,是土地整理的重点区域。
丘陵区大多需要引地表水或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干旱年份水资源需求量增加,水成为农作物增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民群众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忽视了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在洪涝年份,洪水顺坡而下,虽然可顺利排除积水,但带走了许多表土和土壤养分;而在干旱年份却难以拦截地表径流,蓄积雨水。因而,这些地区整治的重点是发展节水灌溉,搞好水土保持和田块的合并与平整。
为提高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应开发零星未利用地、合并零散地块,将坡地改梯田;对田间路进行整修、拓宽或重新布置。
丘陵区达不到工程建设标准要求的灌溉保证率时,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对当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供给能力进行调查分析,考虑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抗旱天数和灌溉制度,按照以水定地的原则确定水浇地规模,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根据当地地形、土质、集流方式等,利用原有坑塘,或布置塘坝、蓄水池、蓄水窖、拦河坝等小型蓄水工程,以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和地表水,增加水浇地面积,提高抗旱能力;对需利用地下水的井灌区,以开采浅层地下水为主,严格限制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搞好节水灌溉工程的改造与完善,通过地下管道或防渗渠道减少输水损失,采用地面软管、喷灌、微灌等方式,提高田间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质量。在整理后的土地上注意结合农艺措施,实现节约用水。
丘陵区主要靠自流排水,根据当地的地形,在局部按需布置排水设施;在受水土流失危害的地方,布置水土保持工程设施。
采取生物措施,搞好水土保持和农田防护。在梯田田埂护坡上布置根系发达、萌孽能力强、对耕地威胁小、经济收人高的水土保持草和灌木,加固田埂、保护梯田,涵养水源;结合道路、明渠布置乔木或乔灌结合的农田防护林带,调节田间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根据地形布置水土保持林,固土蓄水。
四、结语
以上整理模式主要是针对自然因素的差异,对各项工程初步分解后进行的组合,属较宏观的模式。至于更微观的整理模式,例如同是节水灌溉工程,管道输水应与田间灌溉的喷灌组合、与微灌组合、还是与地面软管组合,还需要再对当地的农业发展方向、经济发展水平、耕作制度等进行综合考虑,以拟定出适合本地特点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徐绍史.当前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恰逢其时[EB/OL]http:www.gov.cn.gzdt/2009-04/content_1299555.htm,2009-04-29
[2]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河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内部资料.2008.8
[3]董利民,伍黎芝,王雅鹏.土地整理的地价评估运作方式探微[c].见: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等编.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理论·方法·实践.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461
[4]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S]
[5]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指南[J].国土资源通讯,2007(15):13~2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O8一10/23/content_l0241429.htm,2008—10~23
[7]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编.乡村经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64~78
[8]樊秉戌主编.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109~152
[9]河北农业大学主编.土壤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1~4,20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