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法制时空 > 以案说法

土地里“长出来”的法官

2023年12月25日 来源:人民法院报

  ——记河南省舞阳县人民法院孟寨法庭庭长张保中

  张保中到魏寨村调解一起赡养纠纷案,当事人在调解笔录上签字。资料图片

  守护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一名乡村法庭的庭长,我深爱我的家乡,也愿意一直扎根基层,为家乡的百姓解决困难和问题。我的家乡不断发展,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能为他们的幸福生活添一把柴、加一把火、助一把力,我感到很有价值。我愿在人间烟火中,用心用情,守护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

  冬日的豫南大地,田野淡黄,天空灰白,暖阳照射在旷野上,驱走清晨的微寒。还有两个月,张保中在孟寨人民法庭就待满20年了。36岁那年,他来到河南省舞阳县人民法院孟寨法庭担任庭长,就再也没离开过。乡亲们说他“穿上法袍是法官,脱下法袍是农民”。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点黝黑的皮肤和外貌,还因为他的行事作风和对待群众的态度,让村民觉得“他和我们差不多!”

  1995年考入法院工作前,张保中是县高中的一名语文老师。27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保中看到法院的招录公告,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就考入了法院。他先后在太尉人民法庭、办公室、辛安人民法庭、执行局工作。工作了几年后,张保中还是想去乡村法庭,便主动提出申请。2004年,张保中来到了孟寨法庭。

  “农村让我感到自在。”张保中的老家和孟寨镇相隔十几公里,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熟悉农村,在乡村法庭和农民打交道,对张保中来说是他喜欢和擅长的事。为老百姓解决琐事、难事、烦心事,他从没有觉得棘手,能真正帮到群众,让他感到“很有意义”。把天理、国法、人情融为一体,让司法有力度更有温度,是张保中一直以来的追求。

  一定要在法庭外就把矛盾给解决了!

  舞阳县,地处河南省中南部,距离漯河市40多公里。孟寨法庭位于孟寨镇,距离舞阳县城12公里,驱车只要十几分钟。这短短的距离,既是法庭和县城的距离,也是农村和城市的距离。

  孟寨法庭下辖孟寨镇和马村乡一乡一镇,面积126.6平方公里,63个行政村,136个自然村。户籍人口8.3万。张保中说:“年轻人能出去的都出去打工了,留下老人和小孩,靠种地也就勉强解决个温饱。”

  “没有技术”——这句话被张保中和孟王村村支部书记孟留记反复提及。没有技术,就只能出苦力。

  孟留记介绍,留在村里的人大多数都在40岁以上,村委会想各种办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引进光伏发电、种植香菇大棚,为留在村里的村民创造就业机会,也给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多一些补贴。

  进孟王村的道路两旁,房屋聚集在一起,被农田包围着。集中居住,也意味着矛盾的多发。

  “村里许多矛盾看起来是小事,但一旦处理不好矛盾激化,会引发严重后果。”舞阳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戈新说道,“乡村是基层治理的最前沿,是社会的终端和末梢,在乡村做好诉源治理工作,才能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现在乡村的矛盾纠纷呈现两种不同的特点。”张保中介绍,年轻人更多的是借贷纠纷、婚姻纠纷等,年龄大的还是传统农业种植的土地纠纷、邻里纠纷等。“年轻人的纠纷比较好解决,年龄大的有些想法比较固执,不太好办。”

  新旧观念交织,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应对。法庭如何发挥作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源头?

  在农村,村支书的作用很大。有些矛盾找到村部,村支书有权威,训两句就回去了,问题也解决了。“村支书是村里的带头人,也负责维护大多数村民的利益,只有村里团结安定和谐,才能发展好。”在法庭工作的十几年里,张保中一直重视发挥村支书、村干部的作用,“每到换届时,我都会一直关注。如果换届换人了,我就赶去村里建立新联系。”

  19年里,张保中慢慢和每个村支书都变得熟悉起来。如今,63个村支书都被法庭邀请作为司法联络员,有了矛盾纠纷,村支书也会及时沟通。

  距离法庭几百米的孟寨镇司法所,也是张保中常去的地方。“今年我刚到所里工作时,张庭长就来找我了。”孟寨镇司法所副所长刘香丽是从县里下来的,年纪轻,张保中担心年轻同志在乡村的经验不足,去村部调解复杂的矛盾时,经常喊上她一起。

  农村有句话说,没进法庭都好说,等闹上了法庭,矛盾就严重了。但这句话并不代表着法庭无事可做。相反,张保中一年到头基本都在各村跑。

  “一定要在法庭外就把矛盾给解决了!”张保中坚持道。

  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

  在农村,最难解决、矛盾最尖锐的就是土地纠纷。

  “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孟寨镇邢王村原支书王明说道,涉及到土地、宅基地的纠纷,都很难解决。

  2022年,张保中在法庭的调解室内挂起了一张孟寨法庭诉源治理形势图,地图是法庭辖区的乡镇,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图钉钉在重点村庄,张保中每个月会进行更换。

  “绿色是平安,黄色是有点隐患,红色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诉源治理形势图上几十个图钉大部分都是绿色,张保中指着图中央红色图钉位置的张王村说,“这个村子去年发生了一批土地纠纷案件,村里还有一些类似的情况,今年我也一直在关注。”

  2021年,张王村村委会与某农业合作社签订为期5年的合同,将村里179户500余亩土地集中流转,交由农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种植,所收的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款由村委会分配给村民。其间,部分村民因为外出没有找到打工机会,又返乡在已流转的土地上种地。农业合作社一纸诉状,把村委会告上法庭。虽然打赢了官司,但农民种了庄稼的地无法收回。2022年,农业合作社又将7户村民告上了法庭。

  “从法律关系来看,村民不是签订合同的一方,农业合作社不该起诉村民,因此法庭判决驳回起诉。”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张保中说,解决土地纠纷,既要按照法律规定,吃透党的政策,还要符合乡俗民约。

  “没有技术的农民离开了土地,生活就会出现问题,还是要优先解决民生问题。”张保中对着诉源治理形势图若有所思。因涉及农户众多,未来还可能会发生大量纠纷,张保中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解决。

  日常工作中,孟寨法庭专门针对土地流转、土地继承等重点领域的常见问题制作了普法宣传单,向农户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土地政策。

  “在农村,邻里间发生土地纠纷也比较常见。”孟留记提起去年村里一起土地继承纠纷。“我们村里有个单身老汉,一直是他侄子赡养。老汉去世后,按照规定,土地由村组收回来,重新分配给其他三个村民。但老汉的侄子认为自己为叔叔养老送终,土地应该由自己继承,便自己种上了。经村里调解,说好第二年不要再种了,结果第二年老汉的侄子又种上了。”

  村委会调不好,三个村民起诉到了法庭。

  “一开始也很难调。”张保中回忆,“老汉的侄子态度比较抗拒,躲着不见我们。我们就一趟一趟找,每次换着角度讲。”老汉的侄子提出自己出了丧葬费,今年的种子化肥也花了很多钱,村干部和法庭一起调解,提出分得土地的三人拿出一些钱,补给老汉的侄子,今年的粮食让老汉的侄子收了,明年不要再种了。

  经调解,被告表态不种了,原告也提出了撤诉。今年麦收结束时张保中去村里回访,得知老汉的侄子又主动退让了一步,地里的庄稼让原告三人收了,秋收庄稼三人也种上了。

  怎么确保调解好后双方能守信呢?

  张保中说:“村里最看重个人信誉,调解时我劝被告,你看你的孙子孙女也到了成家找对象的时候,你再不守信用,村里传开了也会影响孩子们。”

  乡村的信用体系依赖于熟人社会,张保中在办案时,都会了解当事人的家庭成员、工作和生活情况。“老百姓观念朴素,尽管有的只认自己的那套理,但只要把道理讲透,我想再固执的人都会转变的。”

  老百姓最想得到的是尊重

  “村里的矛盾经常是你家猪跑到我家了,我家狗把你咬了,要不就是谁占了谁家门口一点地,谁家水漏到谁家去了……”马村乡任桥村村支部书记辛少平说道,“村部工作,基本一半的精力都用来处理这些琐事。”

  矛盾虽然琐碎,但处理不好,很容易小事变大事、民事变刑事,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命案。

  两年前夏季的一天,下班后的张保中换了背心,在法庭的小菜园里摆弄蔬菜,这时来了个村民骑着自行车,停在法庭门口说:“我还没见过法庭呢,我来看看。”

  张保中看村民年龄看起来和自己差不多大,便主动攀谈起来。村民问他是谁,张保中说:“我是法庭的保安,整理整理菜园子。”

  一开始,村民问一些种菜的事。张保中聊了几句,便猜到他是有事想来法庭咨询,便主动与他拉起了家常。慢慢地,村民吐露了心事,因为母亲去世,兄弟几人争起了家产,最后说来说去就是两棵果树的事,他也不是要争果树,而是觉得母亲偏心。

  张保中引导他回想儿时兄弟几人一起长大的苦日子,还有过去一些幸福的时光,通过不断开导,村民也渐渐解开了心结。

  “我看你不是保安,你是法官吧!”村民猜中了张保中的身份,张保中憨厚一笑。

  “老百姓来法庭最想得到什么?”

  有时是想要个理儿,有时是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但张保中觉得,他们最想得到的,是尊重。

  张保中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父亲去县里办事,“我父亲没见过多少世面,他那种胆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很多村民来法庭,也是那种怯生生的,小心翼翼、欲言又止。所以我就想办法让他们放松,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期望达到的目的,我便能通过法律来帮助到他们。”

  对群众,张保中总会给予无限的耐心,不管对方是喋喋不休,还是激动愤怒,张保中都不去打断:“让他们诉说,把委屈都说出来。如果有怨气、怒气,让他们发泄出来,等平静下来,也会因为内疚不好意思,就能听进劝说了。”

  “今天谁劝都不行,我都一定要离!”

  12月7日,法庭庭前调解一起离婚纠纷,一家三代人都来到了法庭。在圆桌调解室,张保中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谈谈想法。张保中提出让双方当事人分开冷静一周,等情绪过去,再好好思考这段婚姻是否继续,一周后再来法庭。

  女方泪眼婆娑、满腔委屈,在法庭不断倾诉。张保中主动提出,这周会找个时间去她家,听她慢慢说。张保中还让大家记下自己的手机号,并说:“早7点到晚9点,你们有事都可以找我,如果不方便接,我过后也会回过去。”

  张保中的手机里存了1000多个手机号,都是当事人或者来法庭咨询的村民。

  “电话我都留着,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不好也没什么社会关系的人,我告诉他们不要怕,有事就打电话给我。”张保中说,他们很多人都是到处跑着打工挣钱,有时候花半天时间来法庭,就是为了送个手续或者说几句话,但这半天就没有收入了。“所以我每次都尽量提供手机号。”

  尊重、耐心、平等,张保中用这些简单又朴素的观念,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解决问题,既要靠审判智慧,也要靠乡土智慧

  提起庭长,孟寨法庭的法官助理张鹏举称赞其“睿智”。

  张鹏举2019年调入孟寨法庭,后因一直承担驻村等工作,直到今年1月才回到法庭。法庭一年有200多件案件,一个人时,张保中依旧游刃有余。

  张保中谈到以前解决的矛盾时,都用“后来我反复劝说,给调解好了”这句话作为结局。但这看似简单的劝一劝、调一调里,有着大名堂。

  一次,张鹏举跟着张保中来到村里调解一起农村排水引发的纠纷。

  “村里两家为了方便,把水直接从家门口排走,结果把路尽头另一家的田地给淹了。那家把水渠堵上,这两家的水直接大水漫灌,全都漫到路上来。其中一家排放的还是后院养猪的化粪水,搞得路上恶臭不堪。”张鹏举说当时怎么劝都不行,说什么道理都不听。

  “庭长说了一句话,一下就让他们立刻同意不排了。”张鹏举回想起来仍感到佩服不已,“庭长说,村后得了脑梗那个女的,走到你家门口万一摔了出事了,就找你负责。”

  这种“小技巧”,张保中可以说“信手拈来”。

  马村乡有一对小年轻,结婚一年后就离婚了,生有一个女儿,近几年多次起诉要求提高抚养费。因妈妈带着女儿在外地打工,爸爸也在外地打工,开庭便由姥爷和爷爷代为参加。

  张保中了解到,姥爷跟着自己的女儿、外孙女在外地一起生活,爷爷在村里,已经很多年没见过孙女了。“一开始爷爷不愿多给,担心这钱花不到孙女身上。”

  开庭前,张保中分别联系两位老人。他先问了姥爷很多孩子成长的点滴,再转告给爷爷。爷爷听得很专注,唯恐遗漏了一点细节。

  张保中又想到个办法,让姥爷过来时带几张孩子的照片。

  法庭上,爷爷一看到孙女的照片,一下就心软了,拿着照片红了眼眶,毫不犹豫地说:“自己的孙女,咋会不给?就按孩子要求的给!”

  为了方便双方当事人,张保中和他们说好,每年河南省居民收入支出统计公布后,他会计算好抚养费,和爷爷联系,姥爷也不用再跑200公里过来打官司了。

  尽管这意味着以后每年张保中都需要记着这事,但张保中却说:“这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复杂的问题。”

  “爷爷多年没见过孙女。”这是张保中倾听时抓住的小细节。体会群众心中深处的想法,打动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张保中的“法宝”。

  在另一起提高抚养费的诉讼案中,张保中也是通过细节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症结。

  一个外省的女孩嫁来村里,生了孩子,原本和和美美,因男方母亲嫌弃女方是外省人,一直不满,各种挑剔。男方因不敢违抗母亲,两人便分开了。在和双方沟通过程中,张保中发现男方在外打工,总把快递寄到女方家,每次返乡时再借口取快递约女方一起吃饭。和女方聊了后,也发现提高抚养费只是女方的借口,其实她也想与男方和好。

  “两人都有感情,也都想在一起,只是因为男方母亲的阻碍。”张保中作出判断后,主动找到了男方母亲,劝解她:“农村家庭不富裕,再娶个媳妇不知要花上几倍的钱,有现成的媳妇你嫌弃,要不你回家再仔细考虑一下……”

  隔天,男女双方手拉着手,来法庭撤诉了。张保中看着他们有说有笑离开的背影,也为他们感到高兴。

  永远站在群众这边

  耐心、细心以及强大的共情能力,让张保中永远站在群众立场考虑问题、解决问题。除了性格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张保中提起一段难以忘怀的过往。

  那年,张保中刚到法庭。村里的一对老夫妇,把家里的独子送去汽车修理铺学技术。春节前,老夫妇的儿子在给一辆拉石子的卡车做保养时,意外发生了。

  卡车司机因前一天连夜开车太累,修车时坐在车里休息,手不小心碰到了操作杆,车慢慢地落下来,老夫妇的儿子被夹在了车厢和车架中间。

  “孩子是学徒,经验少没想到紧急避险,就用手撑着,等救出来拉到县医院,人已经不行了……”张保中语气凝重。

  卡车司机为补贴家用,贷款买车拉货,老夫妇家也同样困难。双方商量了好几次,都未能就赔偿达成一致,老夫妇起诉到法院。

  “当时都腊月二十三小年了,我压力非常大。判决的话得两三个月,老夫妇的儿子还在县医院太平间停放着,一天几百元。我就想,最后这笔钱无论谁来出,都负担不起。”张保中下定决心,一定要调解。

  “那天大雪纷飞,我从早上调到晚上9点。”张保中记忆犹新,“我提前查了类案,判的话也就是十二三万元,被告拿不出来。后来我反复做双方工作,让被告3天内拿3万元,先把人给安葬了,4月前再拿6万元,一共9万元把这事了了。”

  老夫妇失去了独子,没有了依靠,6万元就是养老保障。年后,张保中联系被告,被告通过法庭转交了剩下的钱。

  近20年过去了,张保中还会时不时想起这个案子:“这件事对我触动非常大,农村很苦,加上我自己也是农村出身,我就想我能不能多想想办法,多出出主意,能帮助当事人一次性解决问题。”

  今年8月,孟寨法庭受理了一起劳动纠纷案。50岁的村民刘某外出打工时突发脑梗,成了植物人。因为是陈旧性疾病,未认定为工伤,公司出于人道主义赔偿了3万元。但刘某治病先后花费了30万元,于是起诉公司赔偿30万元。

  张保中查了类案作参考,判决的话也就是5万元左右,他还是想尝试调解,为原告多争取一些补偿。

  刘某打工的公司在深圳,张保中通过电话联系,告诉了他们刘某的家庭状况,因为丧失了劳动能力,加上后续治疗的支出,很可能让这个家庭再次返贫。公司则说自己也是小公司,如果赔偿那么多钱,公司也面临破产的风险。

  张保中又找到了刘某的妻子和女儿,告诉他们查到的类似案件补偿金的数额,看能不能少要一些。经过反复协调,最后双方达成了一致,同意补偿8万元。

  “农民很难,我能帮就多帮帮。”张保中说道。

  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对乡村的深厚感情和对群众的悲悯之心,决定了张保中绝不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吃拿卡要”。如果遇到有人给他送礼,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张保中都一概拒绝。

  张保中曾经审理过一起离婚纠纷案,男方是村里的,女方是贵州人,离婚后,孩子跟着女方在贵州生活。孩子的爷爷想见孙子,因为年龄大了行动不便,没办法前往。张保中从中协调,让爷孙俩通上了电话。老人为了表达感谢,把家里种的桃子精挑细选了一番,送到了法庭。

  “老人进门聊了会,走时我发现他在法庭大门口放了一袋桃子。”张保中怕当面拒绝,老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便和保安说,老人年龄大了三轮车骑不快,趁他走时把桃子悄悄放在三轮车后面就行,别惊动他。

  “农民种点地,真的不容易。”张保中说,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也有当事人不信任法庭,担心法庭偏向另一方,跑来法庭送东西的。”张保中说,一次他审理的一起离婚案,原告跑到村里四处散播谣言,说“我找好人了,张庭长这次肯定这么判!”被告听到了,担心得很,就带上钱和两条烟,揣在大衣里到法庭来了。

  “正当我和被告‘缠斗’的过程中,他猛地把钱塞到沙发缝里,把烟扔桌上就跑,我一把抓住他,赶紧喊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张保中回想起那一幕还觉得有点好笑。“后来调解过程中,按照法律,被告该享有的权利都得到了保障,他一看也不像是原告说的那样,也就打消了错误的想法。”

  在“讲人情、讲关系”的乡土熟人社会,血缘、地缘与姻缘织成了一张张庞大而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如果无法处理好熟人社会的人情世故,不能在“人情取向的乡土逻辑”中坚守公正和原则,不仅个人声誉受损,更会损害基层法治的权威和公信力。

  扎根基层19年,张保中如何坚守自己的原则?

  张鹏举提起一个小细节:“每次庭长发觉当事人要送东西,会赶紧把我和书记员叫进去,有的当事人看人多不好意思,就作罢了。有的坚持送,庭长也会讲清楚,当场拒绝。”

  “我的办公室对着大门,我会注意观察当事人来有没有带很多东西。也和法庭的保安说好,如果当事人带了大的编织袋,就在安检时拦下来,一会走时再带走。”张保中说。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张保中刚到法庭来时就对自己立下规矩,拒绝一切饭局的邀请。“尤其是那种很久不联系的,突然邀请我吃饭、爬山,我都很警惕,一律拒绝。”张保中说,刚来法庭时正好有一阵自己身体不好,好几年都不喝酒、吃素食,久了也就没人再喊着吃饭了。

  扎根基层19年,张保中用每一天、每一件事,一点一滴塑造了自己的好口碑,也树立了人民法官公道正派的好形象。再有两年多张保中就要退休了。今年3月,王戈新找张保中,问他愿不愿意回院里来,张保中说道:“我想在法庭干到退休。”他早已和乡土融为一体。正如他所追求的那样:“当我站在人群里,希望有人看过来时,看到的是人群,而不是我。”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