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乡村新闻

静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广南乡村振兴 开创东西部协作新局面

2023年12月15日 来源:文汇报

  苏河湾畔与壮乡苗岭相隔2000余公里,合作情谊却跨越山海,延续27年守望如初。

  自1996年对口帮扶云南省文山州以来,静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沪滇协作工作,高位推进、真情帮扶,真抓实干、倾力相助,真诚合作、携手共进,推动文山市、砚山县、麻栗坡县和广南县经济社会快速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在广南县,新一批援滇干部人才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社区中心、乡村庭院调研学习,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用真心倾听人民呼声,不断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和答案,将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于对口帮扶全过程,推动合作成果落地生花。

  静安区政府合作交流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静安区坚决落实“四个不摘”和“两保持三加强”要求,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继续发挥静安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深化创新合作,加大交流交往,加强供需联动、产销对接,加强技能培训,提升消费帮扶能级,推进园区共建,不断开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东西部协作新局面。

  六郞城景区游人如织

  一株“仙草”种出产业“金方”

  ——沪滇协作共解广南铁皮石斛致富密码

  “19间又都住满了。”六郎城仙草秘境景区接待处主任吴迪指着山上的星空民宿说。今年暑假和十一假期,景区接待量接连创下新高,最高峰一天接待了1万余名游客,其中的秘诀便是抓住了铁皮石斛这棵“仙草”。

  六郎城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杨柳井乡。昔日,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壮族村寨,交通闭塞。世世代代珍惜守护的广南铁皮石斛,也处于“藏在深巷人未识”的尴尬境地。

  如今,铁皮石斛日渐受到瞩目——顺着山势向上,一个个石斛“小窝”在头顶处排列组合成各式盆景“方阵”。“沪滇协作还帮助当地建设广南铁皮石斛种苗繁育与产品研发基地,实现种苗繁育科学化、规范化和规模化,推动石斛产品走向市场。”上海援滇干部,广南县委常委、副县长赵清元说。

  让山上山下同美共富,边城古寨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顺着蜿蜒的山路前往六郎城村,一座木楼式寨门掩映在绿林之中。村子依山而建、风景秀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相传为宋代杨六郎的驻营之地而得名。

  走进村寨,不少房屋正在进行外立面改造。“村里需要改造的房屋共有53户,改造1户大概需要20万元,老百姓自己出资20%,剩下的政府来承担,今年就能全部完成。”杨柳井乡副乡长姚奇洪介绍,老百姓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因为这里是游客上山进入景区的必经之地,打造好了,游客会更多,有利于乡亲们做点儿生意,提高收入,“以前别人都说山上一个样,山下一个样。景区的好评率达到93%,那一小部分差评主要集中于山下。上海援滇整体打造示范点,让山上山下同美共富。”

  去年7月,赵清元接棒负责广南东西部协作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班子成员依托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础良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未受破坏等优势,打造六郎城乡村建设示范点。市级帮扶资金、区级资金以及国泰君安帮扶资金统筹投入,实施新改建村综合公共服务用房、活动场地铺筑、新建AAA景区无害化卫生公厕、修复老旧石板路、太阳能路灯安装等工程建设。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村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特色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在沪滇协作资金的支持下,六郎城村已建成219亩仿野生铁皮石斛基地、420亩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和有机种植基地、45亩铁皮石斛种苗组培和科研基地,年产组培苗100万瓶,产种苗1500万丛,鲜花、鲜条7万余斤。在全新的游客接待中心贡斛苑,石斛牙膏、香包、面膜等50余个特色产品,乃至一场包含石斛饺、石斛酒、石斛冰淇淋的石斛宴,均可以享受到。

  上海援滇干部、广南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杜惠华表示,通过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生态链,六郎城村已经形成了集广南铁皮石斛种植加工、示范观摩、观光旅游、休闲康养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实现农文旅“三产”融合,“让石斛走出去,让世界走进来”。

  实现儿时夙愿,企业、项目与村子共同成长

  “外婆家在村子里,我从小就在当地长大,生病时外婆就烧‘黑节草’(铁皮石斛)水给我喝,很管用。但‘黑节草’在广南之外名气不响,我心中一直埋藏一个‘让‘黑节草’走出去’的梦想。”广南县凌垭原生铁皮石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艺畅说。

  2014年,广南铁皮石斛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准“国字号”品牌。第二年,凌垭开始在六郎城村发展铁皮石斛的种植产业,并逐步向精深加工以及文旅产业扩展。与此同时,上海通过沪滇协作项目为六郎城村铁皮石斛产业和三产融合助力,这也为凌垭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沿着石板路拾级而上,一路上云雾缭绕,水汽飘飘,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要产生这种效果,需要修建一个大的蓄水池,这个蓄水池就是在上海援建而成。

  沪滇协作资金还支持建设了岜夺组培工厂,一期项目建设广南铁皮石斛种苗繁育和铁皮石斛科研基地,二期项目建设铁皮石斛产品粗加工车间,开发了以铁皮石斛为核心的系列健康产品。

  “从蓄水池到组培工厂,再到如今的整体示范点打造,连续三批援滇团队,都为凌垭的产业链发展带来巨大助力。”周艺畅表示,上海援滇干部的特点是特别务实,经常不打招呼过来考察项目进度,“赵县对我们最大的帮助是打开思路。”

  企业应当如何发展?过去,凌垭独自运营着景区,村民们远离运营,只要等着年底拿分红就行。但如此会限制村民们配合项目工作的积极性。而上海援滇干部的思路是企业发动群众参与一齐运营,“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机会。”

  “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六郎城的运营改为“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组建合作社再到组建集团公司,采用“化零为整”的方式,推动企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作战”发展,实现企业发展与群众增收“双推进”。

  第二个思路改变是“走出去”,不仅要通过线下活动走出广南,还要通过携程、小红书、驴妈妈等互联网平台,扩大影响。“在赵县的建议下,我们开通了小红书账号,发布文旅信息。二产方面则通过引流、带团以及消费帮扶,推动石斛系列产品销往上海及江浙等地。”周艺畅真切地感受到,8年来,随着沪滇协作项目的不间断推进,企业随着项目一起成长。

  联农带农人均收入增20%,吸引年轻人返乡发展

  “六郎城项目的联农带农效应明显,通过就业和分红,六郎城村人均收入达到14000元,较两年前增加了20%,村集体收入中,项目带动占比超过90%。”姚奇洪说,“自从家门口有了致富路,现在外出打工的人明显变少了,返乡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1999年出生的吴迪便是其中之一。

  面对宾客的到来,她自信而热情,对家乡近些年的发展变化她侃侃而谈,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就在三年前,毕业于云南工商学院空乘专业的她还在一家知名航空公司工作,跟许多年轻人一样,吴迪也曾梦想在大城市寻求一方天地。为何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而选择回来建设家乡?吴迪笑着说:“选择回到家乡工作,也是因为听说政府和企业在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通过一株仙草创就大产业,这是我打心底里愿意做的事情。”

  2022年,景区开门迎客,吴迪被公司派到这里。她主要的工作是负责接待游客、处理投诉、管理接待部员工等等。她每天爬上爬下,随随便便都能日行万步。

  从空乘到白领再到风吹日晒的接待员,别人眼中的“倒退”,却是吴迪自己感受到的“成长”。吴迪说,参与到六郎城村的建设,目睹村庄的改变,特别是当地村民的变化,让她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刚开始有游客进来,村民们在家门口售卖矿泉水的时候,都不会跟顾客打招呼。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旅游产业中,大家相互影响,现在只要有游客,村里任何人都会热情相迎。”

  旅游业的三产融合,让村民的收入真切地提高。“就算是卖矿泉水,旺季一天也能卖几百元。”吴迪介绍,六郎城村从事旅游业的所有员工中大约70%是本村人,人均月工资约4000元。

  作为企业中层的吴迪月收入已涨到8000元,她收入的一部分参股到公司,可以在年底分红,“我马上就可以买车啦!”

  如今,这座“千年壮乡、边城古寨”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游子还乡,沪滇携手共建六郎。就这样,仙草秘境里,铁皮石斛的产业致富密码逐渐清晰。山与海齐心协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

  沪滇协作项目联农带农效益明显

  深化“广南所需,静安所能”,把产业振兴和百姓增收摆在突出位置

  ——对话上海援广南干部团队

  东西部协作,四个结合带动广南乡村全面振兴

  问:广南给援滇团队留下什么样的“初印象”?你们在心中定下了什么样的“小目标”?

  答:去年7月入滇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当地的期盼:昔日,地处石漠化地区的广南,山高坡陡,地薄人穷,被称为“又广又难”。脱贫摘帽后,广南也从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转变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着力从工业角度进行转型发展,希望能为百姓带来大幅度的增收,走上“天之广、云之南”的康庄大道。当地干部非常朴实,白加黑5+2地敬业奋斗,企业发展也非常不容易,大家都希望能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新的面貌。这些,对我们的工作是一种鞭策。

  三年援滇路,一生广南情,这份挂职经历将成为我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希望能一以贯之地践行静安挂职干部延续下来的好做法,从乡村振兴角度为广南带来助力。

  问:围绕“广南所需,静安所能”,援滇团队开展了哪些卓有成效的探索?

  答:一是上海资金与当地资源的结合。基于广南资源比较优势,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加强项目配套和资金支持,培育、壮大地区特色产业,形成新的区域品牌。比如我们围绕高峰牛产业,在前期投入资金建设育肥工厂、打造种源中心,引入专家工作站的基础上,今年新设立肉牛交易市场,规范交易,并从溯源角度保障养殖户的收益。再比如水果产业,我们通过冷库的建设、水果厂的建设、深加工厂房的建设,提升附加值。此外,中草药产业也投入资金,打造组培工厂,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带来更高附加值。

  二是上海总部与当地基地的结合。引进龙头企业制定生产管理标准、推广品牌等,优化升级相关产业。我们引进由上海鑫融合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占股59.22%的宇泽(文山)公司,带动广南原有绿色硅产业的发展,目前一期工程已开工,产能主要做光伏产业中的单晶硅拉棒及切片,二期工程预计明年上马。有望实现20亿元固定投资。

  三是上海市场与当地产品的结合。广南是农业大县,有着丰富的农特产品。我们依托上海的市场流通优势,引入上海九百(集团)有限公司在广南园区共建,同时将广南产品带至上海各类展销平台,形成产销对接、利益联结的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服务平台,通过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模式推广广南各类“土特产”。

  四是上海技术与当地项目的结合。我们在自然能提水以及污水处理项目中,都引入了上海企业提供的先进技术,助推工程推进。以污水处理项目为例,当地靠近水库,原先需要通过易地搬迁才能保证污水不排入水库。引进上海技术后,可以将污水净化到一类a级最高标准排入水库,这样既节省了搬迁的成本,又能更好保存原先壮乡的生活习俗和居住习惯。

  沪滇协作资金支持建设岜夺组培工厂

  产业链升级,“三产”融合在家门口铺就致富路

  问:作为今年静安援滇的重点项目,六郎城是如何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

  答:作为广南铁皮石斛野生种源保护区,在上海援滇和当地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六郎城村已建成铁皮石斛种植以及种苗组培和科研基地,年产组培苗100万瓶,产种苗1500万丛,鲜花、鲜条7万余斤。

  在种植培育的过程中,当地还开发石斛面膜、石斛牙膏等特色产品,受到市场欢迎。与此同时,六郎城来源于宋代杨六郎的故事,之前从旅游角度的打造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今年,我们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对基础道路、污水设施、村容村貌进行整体改造提升,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样板和示范。

  未来,这里有望成为集广南铁皮石斛种植加工、示范观摩、观光旅游、休闲康养于一体的石斛产业综合体,实现农文旅“三产”融合。

  我们的帮扶资金不是仅针对景点,而是将整个六郎城村作为示范点打造。我们的工作与县里的重点产业结合,和县里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这一重点工作相结合,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问:正是通过产业延链固链强链补链的思路,产业振兴在广南县不断向前推进,听说现在不少人都选择在家门口工作,不愿意出门打工了?

  答:通过产业振兴,在家门口铺就致富路,这类受益群众不在少数。

  上海的资金70%以上要发展当地的产业。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村民能够回乡发展,一方面是就近能够得到出路,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照顾家里人。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这也符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的要求。

  上海援滇干部,广南县委常委、副县长赵清元(右一)与上海援滇干部、广南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杜惠华(左一)在考察现场开展工作。

  后方一座城,期盼更多社会力量帮扶偏远学校

  问:在走访中,我们注意到广南在社会力量帮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包括科勒的项目,也包括社会帮扶的暖冬行动。能否介绍一下动员社会力量方面的工作?

  答:今年以来,广南县共到位社会帮扶资金700余万元,其中一半是帮扶资金,一半是捐物折资。在这些项目中,前述的六郎城项目有国泰君安的资金。今年,作为外资企业参与帮扶的生动实践,科勒“好产品进乡村”计划走进广南,将帮助学校、卫生院等场所打造150个点位的卫浴设备,带来安全、舒适、便捷的用水体验。

  目前,最需要社会力量帮扶的还是教育,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他们的硬件有待提高,老师住校非常辛苦,学生家庭离校较远所以也需要住校,但有时甚至要两三个学生睡一张床。我们也呼吁,有更多上海的爱心企业来到广南实地考察,在量力而行的情况下伸出援手,帮助广南的教卫事业。

  问:下一步,沪滇协作将如何助力广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答:从今年6月起,我们就开始筹划明年的项目,并根据县里的重点工作以及建设和美乡村的要求进行筛选。

  农业协作上,主要还是聚焦高峰牛、茶叶这两个主导产业,进行精深加工厂房的建设。因为广南的产品如果要销往上海等大市场,距离的原因导致物流成本很高,只有做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更好实现增收。此外,在打造和美乡村示范点的过程中,长冲梨产业的配套设施也将加紧建设。

  消费协作上,则充分利用九百集团提供的载体优势,同时做好线上直播,帮助广南土特产更加顺利地飞上上海百姓的餐桌。

  工业协作上,紧抓宇泽二期的建设进度,并努力让三期项目完全落地,为当地带来真正的工业转型,显著增加财政收入。

  广南五珠七星湖

  “组团式”帮扶在壮乡苗岭托起民生暖阳

  ——带动广南县医疗、教育全面发展

  首例颅内肿瘤切除术、首例颅内微血管减压术、鞍区病变切除术、CPA病变切除术……入滇一年多来,上海援滇医生、广南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业务主任陈炜用精湛的技术填补了县级乃至州级医院的多项技术空白,让脑部疑难疾病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专家级治疗,极大节约外出就医成本。

  “在上海老师带领下,我逐渐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广南县第十中学校教师黄仕丹说,借助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她经常与师父“取经”,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是体现东西部协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自从去年7月入滇以来,帮扶团成员以深厚的援滇情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经过“组团式”帮扶,优质医疗资源线上共享、下沉乡村;受援地区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前进,广南的医疗条件和教育水平显著提升,越来越多云岭乡亲体会到上海人民的“申”情厚谊。

  “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队长、县人民医院院长袁旻健到临床科室进行查房带教

  人在广南,问医上海

  “希望我们的帮扶对医院的发展是有帮助的,政府是认可的,老百姓是满意的,职工是幸福的,这是宗旨,也是目标。”“组团式”帮扶广南县人民医院医疗队队长袁旻健与陈炜、陈立强、魏中一、罗学芹等四位上海医生入滇伊始。便决定把广南当成第二个故乡。

  为了把优势医疗资源延伸至基层“最后一公里”,帮扶医疗队深入十余个乡(镇),实地走访二十余个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以紧密型医共体平台为依托,以特点定特色,为地方多发病、常见病开展针对性技术带教,进一步打造一站式救治体系,极大地改善了基层患者的看病就医格局。

  “患者不动专家动,足不出县治大病”。除了向下畅通“民心路”,上海医疗队还向上架起“连心桥”。

  他们协调上级优势资源,先后邀请到上海市中医医院肝病教授,上海市静安闸北中心医院副院长、感染科主任、消化科主任为患者开展远程联合会诊,“人在广南,问医上海”的“云医疗”服务不断深化。

  “派驻医生毕竟有限,而患者的就医需求是无限的,远程医疗为此提供了高效能补充。”袁旻健表示,信息优势能充分调动专家力量,相隔千里就能对患者治疗方案及后续护理方案给予具有参考价值的诊疗意见,从而让更多适宜技术下沉至基层。

  除了线上会诊,帮扶医疗队进一步撬动后方资源,多次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同济医院、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等专家团队到院线下指导,通过技术带教、查房会诊、科研教学、业务培训等方式,结合临床课题实例举办科研能力提升等主题培训班10余场次,建立临床医技科室科研网格体系,实现医疗质量和科研能力的“双提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帮扶团队通过手术带教、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等方式,将先进的技术水平“带土移植”,实现专家从术中带教到在旁指导的“松手”与医生在旁观摩到独立主刀的“上手”无缝衔接,受援科室由弱变强逐渐成为“尖刀”科室,

  在上海团队的努力下,广南县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顺利通过云南省卫健委复核验收。同时,在巩固原有骨科、麻醉科等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成果基础上,妇科顺利建成云南省临床重点专科。截至今年7月,帮扶医疗队共开展14项新技术35例,共接诊门、急诊患者1620人次,教学查房780余次,手术382人次,手术培训344人次,举办学术和培训讲座、培训班61次,共培训人员2899人次,疑难病例会诊393人次,梳理规范规章制度30余项。

  只有真真切切地把技术留在当地,才能让帮扶工作有力度、有温度,更扎实、更广泛。

  微光笃行,以“实”促教

  “育人是点点滴滴的积累,办学是日复一日的叠加,唯有践行一个‘实’字,才能不辜负教育这一伟大的使命。”去年7月,时任上海市回民中学副校长的石裕雄,来到广南县第十中学校挂任校长。后面陆续抵达的还有来自静安区另三所学校和云南省楚雄一中的9位老师。面对建校仅有两年多的“年轻学校”,面对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教师团队,石裕雄“爱校胜家,爱生胜子”,带领帮扶团队沈俊、马鸿翔、崔建军等成员深入调研,凝心聚力。

  对他而言,尽管远离县城,工作和食宿都在广南海拔最高的学校,外出参加会议、采购生活物品都极不方便,“好处是学校就是家,与3500余名师生一起生活,能够24小时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最新情况,更重要的是和大家同甘共苦,很容易形成亲近、融洽、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走进广南十中,大门两旁的“一训三风”和“实”字校徽引人注目。“十”与“实”同音,点滴之间皆透露着十中教师实实在在做事、认认真真办学的理念,因此也被帮扶团队定为学校办学的最佳标识。

  在石裕雄的带领下,广南第十中学校不断优化《高效课堂6+1导学模式》《广南十中集体备课制度》《广南十中教学常规检查制度》等关于推进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效率的制度文件,所有帮扶团队成员在完成各项工作之余,积极带领教师参加教研、备课、听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有效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在广南县“教学评一体化”团体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学校共荣获三项一等奖,2人代表广南县参加文山州比赛。

  今年,学校本科录取率比原定指标超额完成376%。与此同时,学校的退学率明显下降,这所年轻学校正获得当地群众越来越多的认可。“广大师生员工志远心齐干劲足,对于帮扶团队提出的全力培育十中的‘实’文化办学品牌达成了共识,对十中办学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对十中发展的愿景充满了期待;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为自觉,学生走出大山的志向更加坚定。”谈及一年多来的变化,石裕雄如是说。

  到了广南唯一的职业高中——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张骏带领帮扶团队指导当地教师调整观念、改进方法,关注师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团队刚到广南就面临2022秋季学期实际报道的学生数比计划数多了400多人。困难面前,张骏本着职业教育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带领团队用7天时间完成了临时过渡校区的改造,按要求完成了“应招尽招”。

  上海团队3人与文山团队5人发挥自身特长,以苦为乐投入火热教育实践,累计听评课总课时600余节,涵盖了学校全部的文化专业学科,并积极争取各方资源开展“彩虹计划”“展翼计划”,累计争取帮扶资金和设施设备超200万元,并与中国首批大国工匠“陶巍大师工作室”建立合作共建。目前学校已建成中高贯通专业8个,并与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文山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公办优质大专院校在专业建设、联合办学、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升学率在文山州毕业年级500人以上规模中职校中排名第一。学校新开发的中草药栽培企业冠名订单培养模式获“文山州2023年特色人才示范项目”。

  “下一步,学校还将开发创新创业校本课程,组队参加各级‘互联网+双创大赛’,补齐广南职教创新创业缺口和短板。”张骏说。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