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评估整理 >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抗旱显身手

2010年04月2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陶 琦

  “水源蓄水塘修补好了,再旱我们也不怕。你看这庄稼,长得多茂盛!”天等县都康乡大石山区土地整理项目伏德村村民老冯高兴地说。

  在伏德村伏店片有一个大约20亩的蓄水塘,由于土地整理项目水源修补防漏工程的及时修复,地下涌出的泉水得以有效保存,即使在大旱之年,每两天就能抽水灌溉周边11个屯的田地。

  土地整理之前,因为蓄水塘漏水蓄水少、流水渠道不畅,尽管泉涌不断,但灌溉用水从来都不够。每年春耕急于用水时,一旦近水点的村屯围堤用水,稍远一点的村屯就无水可用。每年,为争夺水源,两个村屯的群众摩擦不断。

  进行土地整理势在必行。

  据天等县土地整理中心主任刘政海介绍,为了让土地整理项目更惠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县国土部门专门聘请了水利专家,根据水资源调查情况对水塘承载的灌溉量比例进行分析,精确设计蓄水塘拦坝高度和宽度,以达到水量平衡;同时,对水源蓄水塘修补防漏并科学合理拦坝进行公平分配。

  由于水源得到及时有效储存,去冬今春的这次大旱对伏德村伏店片没有多大影响,项目区内的村屯都依赖此水源地灌溉,确保了按时春耕春播。

  在小山乡小山村片,进行土地整理的项目区域和未进行土地整理的可谓“泾渭分明”——在土地整理项目区,稻田里的水满满当当,水稻一片翠绿;而在非项目区,田里光秃秃的,虽然地已翻好,但还得等待雨水降临。

  小山村片的耕作水源是一条常年有水的小河,由于稻田离河较远,农户不是用肩挑水,就是依靠笨重的抽水机抽水灌溉,劳动强度大,效果却不好。对此,天等县国土部门因地制宜,将小水利建设列入土地整理项目中,建起多座拦河坝,完善水渠、抽水站等旱涝保水的灌溉设施。项目竣工后,只见笔直的三面光水渠四通八达,引水自流,灌排顺畅,保土保肥又蓄水。当干旱来临,只要用一台抽水机,在有渠的地方就有水用。稻田用上了“自来水”,不再靠人力挑水抗旱,农民怎能不高兴。

  如今,在天等县已竣工的土地整理项目区,不仅水量充足确保农田增产,还实现了一年多产。在天等镇稻香村土地整理项目区,水稻种植由“一年一造”变为“一年两造”;冬闲田耕耘后,田里可种上大白菜、西红柿和豌豆。依托好田好水,村民大量种植蔬菜,仅此一项,人均年增收1000多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