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盘绣,在青海历史悠久,农闲时妇女总爱绣上几针。这看似平常的个人爱好,如今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色彩明亮、栩栩如生的土族盘绣作品,一年的销售额能达到千万元。
打开思路求发展、传承保护挖潜力,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绣娘队伍,用指尖的跳跃谱写出了幸福生活的美丽华丽乐章。
来自互助东沟乡的曹淑贞正在同自己的绣娘同事共同创作一幅反映乡村变化的巨幅盘绣作品,今年42岁的她已经从事盘绣工作8年了,曹淑贞说:“以前自己到处打工,非常不稳定。现在,每月有固定的收入,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非常开心。”
在2022“走进大美青海──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国网络媒体青海行采访活动中,采访团一行来到盘绣非遗扶贫工坊,看着绣娘们手中的银针从指尖穿过,各色的线绳组成的绣图栩栩如生,大家都忍不住拍手称赞。
土族盘绣是“青绣”中最主要的绣法之一,“两针两线”的针法独具特色,至今尚未发现我国除土族以外其他民族和海外用此针法。盘绣的图案构思十分奇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随着民族服饰的发展而产生,又因特殊的婚俗而促进。在民间艺人的口传身教中,代代相传,千余年来,土族盘绣历久弥新。2006年,土族盘绣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土族盘绣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以后,为做好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2007年初,互助县文化馆成立了土族盘绣非遗保护办公室及文化馆下属的国有独资企业——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8家土族盘绣非遗扶贫工坊,土族盘绣用于研发、生产、销售。目前,全县从事盘绣手工技艺的绣娘达到5000余名。
找到民俗中的增收路,核心在能力提升。绣娘多了,能力建设也要跟得上。传统创作虽然“天然去雕饰”,但也存在着技艺粗糙、主题不明等短板。为此,互助县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加大绣娘团队高端人才培训力度,使产品规范化、产业规模化、团队专业化。
互助县也结合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产业扶贫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累计投入盘绣产业发展资金1700余万元,引导和培育一批盘绣产业企业,建成盘绣艺术馆1处、盘绣扶贫产业园1处、盘绣扶贫车间2处,以企业入驻乡村与农户联动发展的形式建立盘绣园3处。盘绣产业逐渐发展为互助县的支柱产业,借着发展的东风,各类盘绣作品远销海外,向世界展示着土族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