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引申出的“生态修复+土地新模式”这一角度,来进行剖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说明了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那么,在国务院的通知文件中,我们延展性地可以了解到,完善土地市场要素配置,激发土地市场活力,在我国经济转型中,推动土地要素改革是让土地激发新活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变、城乡结合发展的机缘。然而新的土地模式与生态修复相结合,促进经济转型还需要面临极大的困难。
一、生态修复与土地新模式的关系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迅速,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险峻,耕地保护碎片化、可用土地空间布局散乱、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日益严重。为此,我国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创新土地新模式,联动生态修复新样貌,努力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国土空间新格局,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土地发展的模式
1、全域整治模式:主要在城市周边以片区为单位开展,对城郊土地进行土地转换,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城乡融合发展挖掘新空间资源。
2、乡镇整治模式:主要在小城镇地区开展,促进土地要素资源有序流动,为美丽城镇建设提供精准用地保障。
3、农村整治模式:主要在农村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开展,盘活农村存量土地,适当种养结合,优化土地利用率与经济发展力相结合。
三、生态修复与土地新模式之间的融合发展
1、全面调查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用地拆旧复垦、优化储备耕地利用率、耕地质量提升等土地后备资源,以区(县、市)为单位建立完善项目储备库。
2、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农业生产、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功能分区,对各类用地的规模数量、空间布局作出合理安排。
3、开展农业用地整治,按照合理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耕地质量提升、耕地储备资源开发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4、推进建设用地整治,鼓励盘活存量用地,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土地,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5、实施生态整治修复,结合“山水林田湖草”的新理念,三旧改造及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违建违拆,治水治田、矿山复绿等工作,整治修复生态环境,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后记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新理念是使经济与生态并行。现行社会的土地规划事业发展,在面临土地新模式改革的困难中,能够在秉持着不触碰生态保护红线的原则之下,也应渐入佳境......
国土空间规划下的许多大范围角度,仔细深究其根本,其实与我国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日后的国土空间规划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使生态与发展达到平衡点,才是重中之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土地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