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乡村旅游 > 乡村风情

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图)

2010年01月26日 来源:农村土地网 作者:admin

中国养膳第一村

  离开仙桃市张沟镇不久,采访车离开省道,沿着一条新修水泥路进入了一座全新的村庄,只见路旁一栋接一栋的欧式小洋楼,前后都栽种着青翠的果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绿化休闲广场,更让外地客人感叹不已:如今农民的生活真像城里人啊!

  这里,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给予“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评价,号称“中国养鳝第一村”的先锋村。

  “先锋村现在是池成方,林成带,电成网,路相通,渠相连。”7日,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锋村村支书陈江启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养鳝鱼养出个小康村

  先锋村一个接一个方方正正的池塘是最吸引人们的景观:池塘里插着许多木杆,上面吊着许多四四方方的网箱。在一个池塘里,村民刘盛勋正在把池塘里的水草放进网箱,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养鳝鱼的网箱,别看这一口网箱还不到10平方米,养鳝鱼的纯收入可以到上千元。我这个池塘算小的,一年也可以赚四五万元呢。

  张沟镇先锋村有耕地面积3530亩,其中网箱养鳝面积就有2400亩,网箱2.4万口,人均年收入达6000多元,是全省闻名的“明星村”。

  七八年前,先锋村村民主要是种植粮棉,由于地处湖区,种植条件不好,田里湖草丛生,道路狭窄泥泞,房子东歪西倒,村里负债28万元,各组合计负债20万元,群众颇有怨气。

  此时恰逢农业结构调整,张沟镇委书记严启方给先锋村提了个建议:做“水”文章,能不能养鳝鱼。

  了解到洪湖有个村在养鳝鱼,陈江启和村主任张大治两人踩自行车走了40多公里路找到洪湖戴市镇秦口村,看到了希望。他们随后又将村民也带到秦口村去参观,全村人统一了思想:养鳝鱼。

  养鳝要有投入,村委会统一给农民买网箱,请来推土机统一挖池塘;养鳝是个技术活,村里特地派村小学老师彭长彬到华中农学院水产系进修三个月,专习养鳝技术,回来指导村民养鳝;鳝鱼要销出去,村里建起了一个3000平方米的鳝鱼交易市场,如今随着交易量越来越大,村里正在建设一个投资400万元、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黄鳝交易市场……

  先锋村村民靠养鳝发了家,全村440户村民有250户建起了欧式小洋楼,350户家里通上了有线电视,全村有200辆高档摩托车,手机、电话也都进入了农家。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返乡养鳝鱼。7组组长陈洲义曾在武汉汉正街当过3年“扁担”,看到在家养鳝的儿子赚了钱,他也回家养鳝鱼,去年一年就赚了6万多元。

  在短短7年时间里,先锋村的养鳝产业几经周折却始终坚持发展,去年该村鳝鱼产量交易额3600多万元,旺季时一天就要销出鳝鱼3万多公斤。陈江启说,我们村里60%%的鳝鱼销到了武汉。

  “三先三后”建现代村庄

  7日傍晚,走在先锋村整洁的道路上,记者看到一个有趣的镜头:一些村民在自家门前边嚼甘蔗边闲聊,吐出来的渣子却都放在手上,手上放满了,就跑到门前放的垃圾筐前丢进去。

  “现在的村民都很注意卫生了,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垃圾筐,垃圾都丢到垃圾筐里,再由村里集中处理。马上村里还要设保洁员,建垃圾站和垃圾处理设施。”陈江启向记者介绍,“由于村里环境改善了,村民们的许多生活和卫生习惯都改变了。”

  先锋村的440户村民都知道村里有个“三先三后”的发展战略:先急后缓、先生产后生活、先基础后配套。

  随着村民日渐富裕,村委会决定对村庄面貌进行改造。2003年,他们专门请张沟镇城建办给村里做规划,请村民投票选出了最满意的规划图,随后就开始进行大规模建设。

  为了彻底改变村民出行难,2003年,村里将3.5公里的主干道进行了水泥路改造,将原来3米宽的土路改成了6米宽水泥路;同时改造了21公里的田间生产道路,汽车可直达田头,形成了九纵一环的路网。村委会还专门请供电部门对全村电网进行了改造,又投资20万元建了2个自来水水厂。

  “今年养鳝收入15万元,相当于种二三十年的田。”村民陈江烈热情邀请记者参观他家,“我们家家户户盖了楼房,装上了有线电视,用上了自来水,村里还建有休闲广场呢。”在他家的两层小洋楼里,记者看到,楼上楼下铺着复合地板,客厅、卧室纤尘不染,卫生间、厨房里的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与城市家庭几无区别。

  随着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重新建房,村委会针对过去门前是污水塘,屋后是厕所、猪圈的传统民居模式进行全面改造,要求所有的新建住房必须有厨房、卫生间,并列出了建房的标准,凡是按村里规划模式建房的村民还给予奖励。如今,250栋特色鲜明的现代小洋楼已成为先锋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了使村里的环境更加舒适,村民们拆掉了过去房前屋后的厕所、猪圈、牛栏,种上了果树和观赏树。4.5万棵观赏树和果树将先锋村掩映在绿树丛中。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