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农村一家一户式的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一直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
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稷山营村村民卢振甲一家四口人共11亩地,在2004年以前,他家一年2000元的收入仅能解决温饱。他说:“我自己种地时,除去灌溉、施肥等种植成本,每年一亩地大约150元收益,全年总共才将近1700元。2004年开始,我把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统一流转,如今每年能得到50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
像稷山营村这样,农户把一家一户耕作的土地流转起来,委托给村集体、种植大户或企业经营,可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提高效益,也能够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项工作,也是各级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的工作。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有效把土地集中流转起来,同时充分保障农民利益,也一直是困扰管理者们的难题。
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市顺义区的一些农村,记录下了那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村集体搭台唱好流转戏
高丽营镇六村的大多数农民们,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将土地租赁给他人经营。其中半数以上的农民,分头将土地流转给了本村少数种植大户,得到的土地流转费一般在270元/亩。
不过从2007年起,情况有了变化。该村土地流转的势头不减,但除了21户自己经营土地的农户外,其余的219户农户,统一将土地流转给了村集体,而不再是分头租赁。
“之所以大部分农户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原因是土地形成连片出租后,适应了企业的需求,能够提高土地收益,增加就业机会。”高丽营镇六村负责人说。
据介绍,自2006年以来,六村两委班子成员看到农民无论是自己经营还是流转给大户承包,得到的土地收益都是相对较低的,而且了解到农户有强烈的土地流转意愿,于是两委班子成员开始多方联系,大力宣传,终于联系到广东六合果菜配送加工中心前来洽谈,愿意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承包土地,建立蔬菜种植基地。
村两委班子成员随即挨家挨户对农户进行走访,与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最终有92%的农户纷纷将确权土地流转给了村经济合作社,并且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合同约定出租土地的所有租赁费全部作为流转费支付给农户。
六村的土地流转过程,显示了村集体的搭台作用。这一作用,在农村土地流转中至关重要。如张镇港西村为推进土地流转,在2006年8月引进了北京海龙兴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并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租赁面积200亩,而当初北京海龙兴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到村里投资时,就明确表示,只愿与集体签订合同,这就需要农户把土地先委托流转给集体,然后再租给对方。
随后,港西村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将这200亩土地取得的预期收益平均分配给全村确权人口,折合人均流转0.7亩,使港西村每位确权人口得到土地收益280元,人人都享受到了土地流转的好处。
“而且,由村集体发包统一流转,村领导班子可以对该公司的经营状况、投资意向及发展前景进行考察,选择过得硬的承包企业,相比于个人间的流转,既能保障村民利益,也能够防止承包者对土地实行掠夺性经营。”顺义区农委主任闫志广说。{Npage}
多种渠道引进投资企业
“农户将确权土地委托村集体流转后,我们认识到,要想增加收入,必须积极将接转的土地向外出租,这样才能保证土地收益。”赵全营镇解放村支书张金龙说,“截至2006年,有6家企业与解放村签订了租赁土地合同,共租赁土地504.2亩,年收入14多万元,在这种土地流转情况下,农户可获得了较高的土地流转费,还增加了就业机会。”
以高丽营镇的夏县营村为例,2003年村里进行土地流转时,村经济合作社付给流转户250元/人。而当2006年,夏县营村农户流转给村经济合作社的土地全部租赁给了企业和个人经营时,社员得到的土地流转费达到了428元/人。
而马坡镇白各庄村通过引进企业,现有劳动力180人,全部实现了在企业就业。该村在引进企业的时候,就与企业约定,安排本村劳动力就业。例如:在引进意大利农庄时签的合同上就约定,每4-5亩地要安排白各庄村一名劳动力就业。
不过,要把有实力和投资意向的农业企业招进村,也并不是那么轻松的事。“对于一个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村来说,土地对外出租,搞好土地流转也许并不难,对于一个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村来说就没那么容易了。”大孙各庄镇王户庄村书记王永仓说。
“村集体引进农业企业急需‘牵线搭桥’的‘媒人’,例如个人的亲戚朋友、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赵全营镇稷山营村经济合作社副社长李明芸说,“村镇领导引进有实力和投资意向的农业企业的渠道太少了。”
对此,顺义区副区长王振江表示,村集体招商的“燃眉之急”还是需要各级政府通过典型带动、开通土地流转网站等多种渠道来解决。如王户庄村,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但村集体利用广播、宣传等多种形式,引导群众在全村及其它地区广泛宣传,积极招商引资。自2000年以来,经过中介人的介绍已有三家企业分别与村集体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一家企业与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Npage}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土地流转过程中,往往会有少数农民,就是愿意守着几亩薄田不愿流转,这种情况,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听说过。对此,解放村支书张金龙说:“农户进行土地流转要本着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于少数不愿流转的农民,需要是通过耐心的思想工作,加上示范带动作用,让农民真正看到实惠,得到实惠。比如我们村和村民们签第一轮土地流转合同时,有73户农户耕种了自己的确权地,而当签订新一轮的土地流转合同时,这些农户看到村集体说话算数,每年都能及时兑现土地流转费,土地流转收益一年比一年提高,纷纷要求将自己耕种的确权地委托集体对外流转。全村220户农户中有216户与村集体签订了期限23年的土地流转合同书,从2006年底一直流转到2029年底。”
“现在,解放村土地问题全部由村民代表会说了算,对土地问题做出决议后,由村民小组长带领部分村民代表实施决议、村委会进行管理,全体村民进行监督。全村从来没有因为土地问题闹过一起矛盾,全体村民都表示很满意。”张金龙说。
“白各庄村土地流转各项决策作出的流程是:支委走访,倾听群众意见———支委会研究形成初步方案———党员会研究形成正式方案———村民代表会通过做出最后的决定。”白各庄村支书张玉英说。
据张玉英介绍,通过民主决策,现在困扰发达村的外迁户问题在白各庄村就得到了很好地解决:“要进行土地收益分配,首先要进行人员界定,即什么人有资格在白各庄村参加分配。经仔细的调查研究,村民代表会讨论后做出决定:2002年前,已经迁入白各庄村10年的农户享受该村社员待遇,迁入不足十年的农户,每人每年向村经济合作社缴纳200元义务工费,交满十年后享受社员待遇。这项规定实施后,老户、外迁户都感到满意。”
配套政策正待完善
“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保障。靠一家一户种植三、五亩地永远也不可能实现富裕,未来顺义农业的最终出路还在于规模化经营。”顺义区副区长王振江说。
“在顺义这样的发达地区,大部分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已经大势所趋。”顺义区农委主任闫志广说。根据顺义区农委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06年底,顺义区已经有46.7万亩农地成功流转,不难看出,顺义区的土地流转已经明显“提速”。而这种“提速”意味着更多的土地被高效利用,更多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将入驻顺义,这将为全区农民带来更多收入和就业机会。
而在这个提速过程中,一些配套的政策,也亟需制定和完善。
“一是积极贯彻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补充意见》精神,在符合规划的农业重点镇,积极稳妥的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发展主导产业,形成规模经营。二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土地的政策,规范土地流转区域、流转用途、流转主体、流转时限、流转价格、流转程序等内容,并制定土地非农流转的惩罚措施,明确土地流转将用于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及发展精品农业,坚决制止以租代征的违规行为。三是制定优先使用本地农民的土地流转用工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支持、监督企业尽量多吸纳本地劳动力,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王振江说。
“要鼓励发展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流转、出租土地提供中介服务。由集体统一发包,容易产生侵占农民利益的问题,而由农户自行发包,又极易打乱生产布局,破坏农田灌溉水系,而且难以形成规模,无法引进大型项目。”闫志广建议,“为此,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建好土地流转储备中心。中介机构负责接受农民委托,并将需要流转出的土地资料保存在储备中心,同时要动员相邻田块的农户自愿流转出土地,从而形成可供成片调整的田块,再统一向外公开招标,引进大型农业开发项目。中介机构收取土地租金后,负责按照全市统一的分成比例和办法,分别兑现给集体和农户。既保护了农民自身利益,又为投资方解除了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