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昆平
“新疆是个神奇的地方:一年可以产三季稻,两季麦。”不久前,记者前往新疆阿克苏地区采访,一位同行的当地媒体记者如是说。
此言不谬。说得准确些,应该是两季或两季半稻。因为三季稻不是水稻是旱稻,目前还在试种中。
新疆的确是个神奇的地方。在阿克苏几天采访,这里特色独具的乡村旅游业,令人印象深刻。
乐器+景区——加依村的独特风景
在阿克苏第十五届“多浪·龟兹”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举办地——电影小镇,记者刚一走进去就被一旅游商品展销摊位前维吾尔族姑娘的舞蹈吸引住,不由上前一看究竟。结果就遇到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维吾尔族民间乐器手工制作大师艾依提·依明,并发现了他背后那个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
艾依提·依明今年67岁,家里三代人都是制作乐器的,他制作乐器已经有47个年头。在挂着新和县字样的摊位上,除了一些当地土特产,都是他亲手制作的维吾尔族民间乐器,包括弹布尔、都塔尔、热瓦普和手鼓等。当被问到乐器售价时,他顺手拿过一把制作精妙的弹布尔,说:“这要5000块钱。”他说,他一年可以制作弹布尔、都塔尔这类大型乐器800多件,收入30多万元。
其实,加依村制作乐器已有数百年历史,200多户的小村,有106户从事维吾尔族民间乐器手工制作。
一旁帮助推介旅游产品的新和县旅游办主任句帆说:“村里有个叫阿布提·伊布提音的手工乐器制作人,挑头办起了乐器生产合作社,社员农忙时干农活,农闲时制作乐器,多的时候可以达到40多人。合作社把销售店开到了乌鲁木齐、喀什、甚至国外,年销售收入100多万元。”
除手工乐器制作,加依村还依托浙江丽水的援疆资金,精心打造了以“天籁加依”为主要品牌,占地5000平方米,由乐器制作厅、展示厅和旅游纪念品销售厅组成的特色民俗旅游景区一期——龟兹文化乐器展示传承中心,其中陈列了100多件新疆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使用过的乐器。之后,又完成了景区二期——游客接待中心的建设。为使村庄更具魅力,该村把长约1.5公里主街道两侧的124户民居院墙和房屋外墙,全部用混合着麦草的黄泥涂抹起来,凸显出民居的古老和少数民族特色,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去年,加依村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景区门票收入50多万元。
句帆说:“为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新和县政府正帮加依村招商引资,尽快启动景区建设三期项目,满足游客参观、体验非遗民族乐器手工制作过程,以及龟兹舞蹈欣赏、特色饮食和选购旅游纪念品等方面的要求。”
草原+花海——小村旅游业新样貌
一大早,记者便乘车90多公里,从阿克苏市区赶到温宿县天山托木尔平台子景区。环顾四周,青山环抱,草原一碧如洗,几十顶毡房散落其间,有的旅游接待户在忙着生火、择菜、宰羊,有的将马匹牵到草原上,为即将到来的游客提供满意服务作最后准备。
同行的柯柯牙镇塔格拉克村第一书记刘翔说:“这里搞旅游服务的都是塔格拉克村村民,也是旅游合作社的社员。为开发村里的旅游业,阿克苏多浪龟兹旅游公司投资8万元,在村里成立“杏花园”旅游合作社。村民只要有毡房、马匹和相应技术,就可以入社参与平台子景区的经营活动。”
他说:“在平台子景区从事旅游业的社员有38户,有马48匹,可为游客提供餐饮和骑马等服务。为避免恶性竞争,旅游区各项服务价格实行统一管理,村干部负责监督。现在,一匹马一天最高可收入1000多元,少的也有三四百元。”
平台子景区为高山草原,海拔2500米,旅游季为每年5月~9月。去年,景区接待游客10万人次。刘翔预计今年游客数将会超过去年。他说:“景区五一期间游客达到5000多人次,上周虽然天气不太好,但游客仍然达到2000多人次。”
平台子景区下面几公里处,就是塔格拉克村。因为四面环山和海拔高,节气上要比山外迟一个月。山外的花谢了,这里的花才刚刚开,尤其是漫山遍野的杏花,十分养眼。杏花园合作社的名字就来源于此。阿克苏多浪龟兹旅游公司在帮助塔格拉克村进行旅游整体规划时,便相中了这一独特优势,因势利导社员打造村里的“花海”景观,还专门请来新疆林科所所长,对当地适宜栽种的树种和花草等进行评估。去年,合作社新栽杏树450亩,加上原有的150亩成年杏树,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变成名副其实的杏花村。除杏树外,今年村里又种植了大片的油菜,还计划种植格桑花等花卉,一个“错时”的“赏花经济”已初具雏形。
自从开展乡村旅游后,随着往来游客增多、孩子外出读书和电视机与互联网的普及,村民的思想观念明显变化,越来越开明开放,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接受能力也不断增强。不少村民都学会了移动支付,可以足不出户就缴纳各种费用,为在城里或外地上学的孩子汇款。
美食+文化——大馕城的滋味
库车县大馕远近闻名,凡到库车来的游客,大馕是必须品尝的,而品尝大馕的最佳去处,就是坐落在县城西边伊西哈拉镇比加克村的大馕城。因为这里是大馕的故乡。库车大馕原名比加克馕,就是取自所在地的村名。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品尝到口味最地道的大馕,还能深入了解馕的历史和文化。
因为来得太早,大馕城里还没有什么游客。讲解员告诉我们说:“最热闹的是晚上,很多游客都会这时候来大馕城,一边烤羊肉串、喝啤酒,一边品尝大馕。”
现在的大馕城是2015年重新修建起来的,其中商业区包括:馕文化展览馆,民族特色餐饮,大馕生产车间和大馕展示销售大厅等区域。从头到尾走下来,馕历史、馕文化和馕滋味,尽在口中心中。
馕一词源于波斯语,最初维吾尔族人称“艾买克”,如今的馕已经超过纯粹饮食意义,成为维吾尔族的民俗符号,被看成吉祥、团结、富贵的象征。维吾尔族人出生两个时辰吃开口饭,就是一丁点馕。婚丧嫁娶和一切礼仪往来,都要以馕作为最尊贵的礼品相互馈赠。馕文化已成为维吾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维吾尔族人常说:“可以三日无菜,不可一日无馕。”其在维吾尔族人生活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从馕文化展览馆出来,记者便直奔大馕生产车间。里面的8个馕坑一字排开,使用的全都是环保馕坑——天然气馕坑,其中一半以上馕坑已有打馕师傅在打馕。从接馕、烤馕到取馕,他们动作麻利、一气呵成,时不时还耍些花样,看得人眼花缭乱。据了解,打馕师傅一人一天可以打五六百个馕,月收入5000元左右,大馕城现在每天可产馕8000~10000个。
县旅游局办公室主任孙凤振介绍说:“现在大馕城打馕的有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21人。”他说:“目前,全县各个乡镇的乡村旅游项目,都在推广这种精准扶贫模式。”
过去游客来大馕城买馕,都是大包小包地拎回去,别管回去的路有多远。现在,不必再如此烦劳,可以手机支付,快递到家。而且,馕的品种和价格越来越多样化,从普通大馕到精品小馕,从七八元到二三十元都有。
现在,库车大馕不仅被列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还被国家旅游协会评为“金牌小吃”。大馕城除了生产、销售大馕外,还是民族特色餐饮、非遗文化传承的基地。
几天采访下来,记者发现阿克苏地区的乡村旅游业,尽管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但在借助乡村旅游实施精准扶贫这一点上——不论产业扶贫还是文化扶贫,却都是一样的。这或许是阿克苏乡村旅游业发展富于地域特色的又一个亮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