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乡村旅游 > 乡村风情

绿色田野迸发金色希望:郑州“乡村游”促进“乡村兴”

2018年11月1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韩朝阳

  靠近大城市,如何谋发展?瞄准城里人“乡愁”需求的乡村旅游是融合三产、连通城乡的突破口。近年来,郑州市结合脱贫攻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游”,乡村美了,农民富了,年轻人回乡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更足了。

乡村旅游业态多样 因地制宜谋发展

  引入企业开发没几年,距郑州市区约50公里的中牟县雁鸣湖镇雁鸣蟹岛就成为郑州市民周末出游的“新宠”。

  “游客数量逐年递增,2017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收入约1000万元。”雁鸣蟹岛负责人冉珂说。目前,雁鸣湖镇成规模经营的休闲景区就有6家。

  雁鸣湖镇韩寨村党支部书记韩小顺举出几条村民挣钱的门路:“流转土地,到景区打工,搞农家乐,办休闲农业,不仅青壮劳力有活干,老人妇女守在家门口也能赚钱。”如今,韩寨村已整体搬入新建社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自2016年起,郑州传统工业强镇巩义市竹林镇也在乡村旅游上大做文章。“镇里的年轻人不缺就业机会,但要为老弱人群创造就业岗位,以家庭为单位增加收入。”竹林镇党委副书记闫龙涛说,竹林镇依托长寿山景区,打造红叶文化节等旅游品牌,解决了近千人的就业问题。

  目前,郑州市周边乡村旅游业态齐全,具备了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游览和民俗文化感知体验等多种功能。

旅游与扶贫结合 惠民与富民双赢

  在郑州下辖的新密市尖山风景区,盘山公路两侧的农家院沿路排开。2016年前,尖山风景区管委会下辖的12个村中有8个省级贫困村,脱贫是11000余名山区百姓的强烈渴望。

  经过近7年的旅游开发,山上修通了80多公里的旅游环道,容纳500户村民的3个社区建了起来,自然景观、伏羲文化、特色民宿等变为百姓的“聚宝盆”。

  据统计,仅农家院就由2012年的20余家增加到2017年的230余家,旅游带动就业4000余人。

  受益于尖山风景区伏羲大峡谷的开发,钟沟村于2016年摘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钟沟村党支部书记王长有说:“村里有6户农家院,每年净利润在20万元左右,妇女在景区打工一年能挣两万多块钱,摆个小摊位卖土特产,一家人一年也能到手3万块钱。”

  尖山风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刘红建说:“以前尖山人都往外迁,现在外迁的人开始回流,近几年已有近2000名外迁人员重新回到山里。”

  2017年,尖山风景区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4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由2014年的774户减少为40户。

旅游引智 环境化人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距郑州不到100公里的登封市徐庄镇曾是工业重镇,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因素制约当地发展。土生土长的徐庄镇人刘洋抓住当地产业转型的契机在大熊山发展旅游。

  “以前很多老板赚钱后就到外地定居,留给老百姓一个‘烂摊子’,而乡村旅游能把人拉回来,人回来了,才能把家乡建设好。”刘洋说。

  柳泉村位于徐庄镇大熊山山腰处,驻村第一书记朱文说:“景区的作用就是以点带面,吃、住、行、游、购、娱,一颗子盘活一盘棋,旅游是服务业,客观上还为乡村发展培养了人才。”

  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景区本以盛产樱桃闻名,后将创意乡村作为发展方向,2015年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仅靠樱桃采摘,淡季时沿路的商铺几乎全都要关门。”樱桃沟景区管委会主任齐新华说,“穷则思变,背靠郑州,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目前,通过引智慧、引资本,近70家文创工作室在樱桃沟落地,樱桃沟人计划将家乡打造成一个集艺术创作、文化推广、成果转化、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创意乡村。

  齐新华说:“通过旅游升级带动当地群众转变思想,培养新技能,村民的素质提高了,自己就能造血,这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