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峪村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峡谷西岸、佳县城南20公里被黄河冲积的滩地上,与山西省临县隔河相望。村庄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境内较为显赫的民村大户。
木头峪是一个自然村落,座北向南而建。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1公里,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全村现居人口近千人,以张、苗、曹三姓为主。
木头峪村背依大山,唇吞黄河;历史悠久,文明远古,数百亩枣林环绕其间。明清至明国年,木头峪繁荣昌盛,为秦晋贸易的水旱码头,素有“好渡口”之称。随着水运的式微,木头峪村最终衰落,但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27院;古献殿、文昌阁和观音庙各一座;各类门匾和其它牌匾50余幅,和老祠堂、石堡、古戏楼、文昌庙、归云寺、鱼山古庙遗址等,依然能使人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村头1公里处的庙畔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木头峪被人们誉为“晋陕峡谷第一村”。古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呈“井”字形,两条村街南北分布,东西皆有小巷和拱门洞相连(10个门洞,16条巷子),前后左右排列整齐,错落有致;起脊大门,砖木精雕;四合院落,方正对称;明柱抱厦,恢弘大气。无论结构、材料、空间、格调都别具特色。它既不同于江南水乡民居,也不同于老北京的四合院,更有别于黄土高原的一般窑洞民居,体现了先辈独特的构思和精湛的建筑技巧。贯穿于古村落的前后两条村街及连接的巷道、路洞、中央广场目前也基本保存完好。
木头峪,古名浮图峪,亦称浮图寨,意思是“黄河涨水时,木头峪村就像是一幅漂浮在黄河里的图画”,浮图峪也由此得名。问了村里老辈,说最近一次上水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大水冲刷的水印足有半人高。
在我印象中,窑洞都是前门前窗,并无后门。当我突然发现窑洞也有对应的“后门”时,就跟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当地人说,那不是后门,后墙对应于前门的拱形建筑,只是从建筑强度上来考虑的,虽然加大了窑洞建筑的难度,但同时因为“筋”的存在,加强了窑洞的安全强度。
围绕木头峪村落走一圈,最大的感触是文化底蕴深厚,家家户户门头牌匾宣传着忠孝全,在我国村落文化中屈指可数。走入其中,依然能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木头峪是一块神奇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尊师重教,尚德崇文,先后涌现出许多政界、学界、商界和文艺界的精英。清代,木头峪村出了4进士、2举人、1拨贡、6知县、9训导及53贡生和秀才;新中国成立后,木头峪村出了省军级干部4人,地师级干部13人,大学教授8人。
2004年,佳县人民政府发文公布木头峪古民居村落为县级古民居保护村。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将木头峪村评为全国古民居保护村,载入2004《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并于2005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建筑艺术论坛上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古村落与传统民居保护”嘉奖。2006年被市旅游局确定为木头峪民俗文化村。目前,木头峪村开设了独具古民居特色的“农家乐”:在这里吃农家饭,睡农家炕;漂黄河、游枣乡、唱民歌、听小戏;体验陕北农村的生活。
我走在败旧的木头峪,幻想木头峪曾经的繁华。如果我在那个时代,是闭门不出的小姐,还是冒充公子哥闯世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