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乡村旅游 > 乡村风情

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九龙新村美如画

2016年07月22日 来源:农村土地网

汤古乡藏家新寨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宛若图画 高秀清 摄

  一幢幢宜居宜旅的藏式新楼拔地而起,牧民们不仅有了“安居”,更有了“乐业”;一片片风情浓郁的彝家新寨依山而建,彝胞们不仅破了“旧”更立了“新”;一条条方便快捷的农村公路星罗棋布,老百姓不仅出行顺当了“出路”也广阔了;一个个“公司+基地”的专业合作社你追我赶,群众的增收致富和脱贫奔康逐渐从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2016年6月,国际在线走进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实地采访该县新农村建设情况,深刻感受当地群众感叹的“第二次解放”如何在这里演绎绚烂之花。

《九龙县华丘晨曦》入选《中国国家地理》“再发现四川”第一批最美景观拍摄点 高秀清 摄

  从“逐水而居”到“安居乐业”,古老藏乡脱胎换骨

  从低矮的土石房到高大的新藏楼,从放牛羊住帐篷到种茶叶住新居,从人畜混居到人畜分离,从文化传承到新风树立,近年来,九龙“新村”建设使成千上万的藏家村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观念、新面貌、新产业、新设施、新风尚让古老的藏乡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6个村、11个组、1605户的“藏区新居”。

依山傍水的九龙汉家村落

  汤古乡崩崩冲村率先实施“藏区新居”建设行动,288户农牧民全部纳入其中。通过一年的努力,以前一座座低矮、破烂的土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新藏房、“小洋楼”,彰显特色十足的藏乡风情。远远望去,白脊红檐、青瓦石墙,红白黑相间的次敏垛、藏式花纹环绕的门窗,配上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高原天然景色,就是一幅幅绝美的图画,让人不由得惊叹艳羡。

彝家新寨

  离县城只有不到20公里的呷尔镇华丘村,在2000年以前还存在人蓄混居的情况,脏乱差的情形让人着急,吃水靠挑,吃饭也基本只有吃酥油、糌粑、玉米、土豆,好些家庭没有专门的厕所,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较为落后。2012年,华丘村开始着手新农村建设,一栋栋独具特色的藏式建筑拔地而起、一条条泥泞的乡村小道两年间全部更替为崭新的水泥道路,干净自来水也开始送到老百姓的房里房外,牛羊也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村里还新建了专门的农村合作社供当地的老百姓打工挣钱,厕所有了,蔬菜、水果、大米有了,连老百姓发财的路子也有了。如今,全村老百姓人均年收入从2010年的4000元左右增长到2015年的近万元。

藏家老屋

  村委胡书记自豪的说:“华丘村的老百姓啊,就像是坐在画里一样,我们县上高秀清老师拍的一张名叫《甘孜州.九龙县华丘晨曦》的照片还入选《中国国家地理》“再发现四川”第一批最美景观拍摄点(甘孜藏族民居与田园景观)名单,不信你看。”顺着书记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翻天覆地变化下的华丘村像一缕初升的太阳正冉冉升起。据了解,华丘村的吉丰特色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种植了各类蔬菜、水果,还种植了羊肚菌、食用菌等高原特色产品,畅销县城和周边的水电站等,村民日子越来越好。今后,该村还想再继续加大种植种类,在养殖上发力,并大力发展旅游业。

干净整洁的藏家新居

  “以前,我们就只有靠捡松茸、挖虫草、种玉米土豆为生嘛,每年只有那两个月可以挣点钱,我们九龙松茸和虫草也不是很多,如果遇到那年天气不好的话,就更加没得收入了。屋头的人(即丈夫)就只有到外面去打工,娃娃看不到(照顾不到),老人看不到,全是些老弱病残的在屋头(村里)。”说起这些,在华丘村土生土长的藏族大姐黄永香还有点心酸。

三垭彝族乡旧貌

  “不过,现在好了,村里建了合作社,那边还有个水电站,屋头的(丈夫)在水电站上班,每个月能赚个3000块钱。我呢,在合作社干活,跟城里人一样,早上8点半上班,下午5点半下班,每天合作社给我们发120块钱的工资,好的话我每个月还能挣3000快钱哦”。黄永香继续说道。

藏家新居美如画

  当说起对华丘村新农村建设的感受时,黄大姐深有感触的说:“感受嘛,肯定是好,我觉得房子整得好巴适,比起原来好到哪里去了,收入上也好多了,村上现在还喊我们要去书屋看书、去广场锻炼,都像城里人一样了。”黄永香笑了。

  临别时,村长李洪明笑意盈盈送我们至村口,反复的道别,并告诉我们“记到哦,下次来了,我们带你在这里转个耿天(整天)。”村长质朴、热情的眼神中,充满着对未来村庄的信心和希望。

三垭彝族乡原来极其不便的乡村道路

  破“陈规陋习”立“文明新风”,彝乡变迁翻天覆地

  告别定娃娃亲、告别买卖婚姻、告别婚丧大办、告别“屋外大雨屋内小雨”、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告别靠山吃山,这些年,九龙彝寨的变化催人奋进。“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乡风美、生活美”逐渐在高原大山变成了现实。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22个村、103个组、3875户、20452人的彝家新寨。

如今九龙新村建设后宽敞便捷的通村入户路

  九龙县是甘孜州的彝族大县,全县彝族人口比例足足占了40.32%,提高彝族老百姓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了当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彝族大乡踏卡乡,彝家新寨建设在这里开展得如火如荼,遍地开花。乡党委书记胡玛琼说,该项目从2013年10月开始在耳朵村319户1480人中试点,到2014年又启动了河口村、花椒坪村、甲铺子村彝家新寨建设项目,政府从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配套、产业发展扶持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一系列支持。

耳朵村旧貌

  值得一提的是,试点村耳朵村在2013年以前,是名副其实的无电村,当地村民只能靠自己买微型发电机来自己发电,仅供生活照明,一到夜晚很不方便,而且老百姓自己家没有独立厕所,居住条件十分简陋,经常都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人蓄混用水。道路条件就更不用说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见惯不惊。不仅如此,老百姓的思念观念也陈旧落后,各种陈规陋习久治不绝。但2013年起实施了新村建设后,彻底改变了这些当地居民可能觉得一辈子都不会改变的现实。

耳朵新寨

  “对提升改造和新建的老百姓房屋,政府分别给予1.6万元和2.5万元的补助。从2013年至今,县上共计投入资金4700万元左右用于踏卡乡彝家新寨建设项目的推动。”胡书记介绍道。

  据了解,截至目前,踏卡乡群众居住条件100%得到了改善,功能更加配套,其中新建房屋40%、提升房屋60%;全乡4个行政村已全部完成安全饮水工程和农网改造用电项目;新建了通村通组入户路28公里、硬化道路25.8公里、现浇水泥板大桥5座。不仅如此,总占地近7000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广场也纷纷在各村投入使用,亮化、绿化、净化工程走进了各个村点。在产业发展上,踏卡乡还形成了“支部+核桃+魔芋”的产业发展思路,为当地老百姓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海底村旧貌

  放眼望去,宽阔的水泥硬化道路旁,庄稼郁郁葱葱,电线杆排成一排,顺着河流延伸到每家每户,掩映在山水中的彝家新寨依稀可见,新建的耳朵新寨寨门巍然耸立,彝族特有的五彩图案在寨门上耀眼生辉,一位背着背篼的大妈看到外地车辆的到来,直招手问好,“你们来耍啊?我们村现在漂亮得很哦。”

宽敞舒适的汉家新居

  “党委政府好,村干部实在,彝家新寨整(建)起后,家家户户都说好,感受最深的是路、水、电和环境的变化,以前的石板房外观不好看就不说了,一遇到吹风家里都是灰。路是泥巴路,水也没通,很不方便,觉得身上就没有干净过。现在路通了,自来水来了,有厕所了,有些庄稼一年还可以收两季了,种点蔬菜之类的还可以及时拉出去卖了,大家评价都很高,感觉干啥子都有心情了。”耳朵村彝族村民尼克乌洒说起这些变化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大火山产业移民新村风貌

  “如今,除文化站正在建设外,我们村还建了篮球场等体育锻炼设施、农家书屋、民俗文化广场等,下午广场上还有好多人跳广场舞。我肯定,彝家新寨的建设,不仅是从物质生活上给予了大家改变,更重要的是从精神生活上让大家的老习惯在一天一天的变化。真的,彝家新寨瓦机瓦,人民政府卡莎莎(谢谢了人民政府,彝家新寨漂亮得很)……”河口村庙子坪组组长马海克布如是说。

大火山移民新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至今年5月,全乡除甲铺子村95户村民(去年已实施了208户)外,其余3个村已全面完成彝家新寨建设项目工作,初步实现了“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捷畅通、生活条件便利、村容村貌整洁、农牧业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预期目标,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享受了、富裕了、好走了、好耍了。”

彝家新居

  三年前,踏卡乡人均收入为5860元/年,现如今人均收入为7862元/年。全乡老百姓思想观念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婚不再收重彩礼左右攀比,死人不再杀几十头牦牛吃坨坨肉铺张浪费,产业发展不再等、靠、要坐着不动而是主动作为,可以说 “新村新貌新风尚,家美家富家和睦”在这里已经成为了新的生活风尚。

  魁多乡村民这样说道:“彝家新寨建设,相当于第二次解放。”乡党委书记苏华荣认为,这虽然有点过,但又不为过。新中国成立,解放的是政治地位和身份,这次新村建设,解放的是旧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方式。

耳朵新寨之民俗文化广场

  今年起,九龙县按照规划进度,正在全力开展第二轮21个村、82个组、2458户、19362人的彝家新寨和1058户藏区新居及270户避险搬迁项目工程的建设工作。建设完成时,九龙全县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整村推进数达到56个、占全县63个村的88.89%,享受新村建设成果的农村人口将达到49736人、占全县农村58117人的85.58%。

彝家新居建起了男女有别的厕所

  从“五朵山花”到“五朵金花”,产业扶贫方兴未艾

  种土豆、种玉米、放牛羊、挖虫草、外出打工曾经是九龙群众赖以生存的五大收入来源。而今,传统的五朵“山花”正被新型的五朵“金花”取代。“公司+基地+专合社”的新型产业模式,为广大农牧民大力发展茶叶、牦牛、花椒、核桃、魔芋等生产提供了坚强的收入保障,依托龙头公司和政府合力之下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优势,九龙的增收致富和扶贫脱贫已然从过去输血为主迈向了造血为主的新阶段。

新村建设让农民通过茶产业找到了安居乐业的幸福源泉

  因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九龙茶叶香郁味醇,是久负盛名的高原名茶。其中,在2011年北京第八届国际茶博会品茶斗水决赛上,“雪域天乡茗茶”获得独家指定用茶的荣誉;在2015年第二届中国(四川)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九龙县茶叶品牌“藏红”获得“养生茶金奖”;2016年,天乡茶业的“藏雪”、“金迷”两个品种在第五届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再获金奖。

九龙魁多乡茶田

  九龙县是甘孜藏区唯一有历史记载的产茶、制茶的区域,是在,历史悠久的川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茶叶之乡。如今,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五朵金花”之首的茶叶,正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而被全盘激活,被赋予带动农民脱贫增收的重大责任。

  2005年以来,九龙县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茶园面积3256亩。据九龙天乡公司总经理沈睿介绍:“九龙天乡茶叶的制作从鲜叶环节就严格控制农残,目前已通过全球最严格检测机构(瑞士通标SGS)的全部467项农残检测,远超无论从项数或是阈值上都十分苛刻的欧盟检测标准,而国内农产品已通过的最高检测不过200项左右,创造了中国茶叶品牌的新记录。”

魁多乡乡长胡勇与当地致富能手张桃枝在茶园里交流

  九龙魁多乡,是茶叶界有名的茶乡,目前该乡耕地95%均种植茶叶,全乡80%至90%的老百姓以茶产业为生,茶叶种植总面积约2000余亩。该乡2016年春茶收购鲜叶24075.7斤,共计331121.8元,占今年春茶收购鲜叶总比重的86.48%,2015年全年收购鲜叶29183.3斤,共计379261.4元,同比去年增长60%,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

天乡茶厂的茶叶工人们正在认真挑选茶叶

  据魁多乡乡长胡勇介绍,该乡还积极动员贫困建档立卡户的茶叶种植,目前有46户贫困户种植茶叶。其中里伍村大槽组贫困户邓成青,从2013年开始至2016年,种植茶叶共计15亩,每亩按5000元的收益算,邓成青家每年固定收益就有75000元。同是里伍村先林组的贫困户陈科荣家,以前自家的孩子上学都困难,没有钱,自己也被迫寸步不离的守在小山村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种了土豆种玉米,用他的话说:“走一步都要用钱的嘛”。而今,陈科荣不仅娃娃读书不是问题了,可以随意进城闲逛了,而每年近6万元的收入更是让他每天笑得合不拢嘴。

看着自己采摘的新鲜茶叶又可以卖个好价钱,老妈妈眼里心里都乐开了花

  “2008年以前, 种土豆玉米每年收入有1000多块钱,现在不一样了,种茶叶一亩最差都有5000块钱,足足翻了5倍,太高兴了。”陈科荣满意的说。

  为了支持群众以茶致富,当地党委政府,不仅免费发放茶苗给老百姓,还对验收合格的茶园前三年给予500元/亩每年的补贴。此外,九龙县农牧科技局还定期对茶农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提高老百姓种植茶叶的专项技能,有效带动了广大农牧民的茶叶种植积极性,也为群众增收致富和脱贫奔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乌拉溪乡祥瑞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

  引入龙头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群众致富,是党委政府培育造血式扶贫的主要路径和市场保障。

  “去年,县上和乡上还组织了我们茶叶种植大户到雅安进行考察学习,让我们回来后帮助指导其他村民。我们真的很高兴,其实以前我们都不想种茶叶,因为用水不便,后来天乡茶叶厂建好后,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政府给我们建基地,给我们教技术,茶厂直接收购、包装、销售我们的茶叶,给我们省了好多事;以前这个季节我们还穿着胶鞋在地里锄草,现在包包(钱包)鼓起来了,能坐起在这里吹牛了(聊天)。”里伍村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张桃枝饶有兴致的给我们讲起了他的致富经。

在吉丰特色种植专业合作社上班的华丘村当地居民

  烟袋镇淇木林村中心组王国秀是天乡茶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以前在家务农,靠老公打工维持家庭开支,从天乡茶厂2006年开始试点做实验基地之初,她便在这里打工,转眼10年过去了,王国秀仍在这里坚持。她说:“我很喜欢这份工作,离家不远,又有稳定的收入,像我这种农村来的已经很满足了。”

  近年来,九龙县始终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提升产业素质、改良生产方式、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促进产村相融。除了茶叶种植,九龙县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中还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广大农牧民大力发展多元种植和养殖业。

“五朵金花”之九龙花椒

  在河西组,重点利用现成的荒山荒坡,采取间套种、轮作换种等形式发展核桃基地380亩;在喇嘛寺组,成立牦牛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发展牦牛基地的同时,发展“花椒+魔芋”基地200余亩;在河东、大铺子和洋房子,又重点发展“核桃+魔芋”和小杂水果基地500余亩;祥瑞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大火山300多亩土地,发展核桃种植基地,辖区村民也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入股合作社……

用九龙花椒制作的花椒油带活了一方产业,致富了一方百姓

  “以前,祖祖辈辈两百多年都住在半山腰上,没有卫生间,没有自来水,没有水泥路,而且出门就是20多米的悬崖,生活很不方便。”大火山产业移民新村村民郭玉晓表示,“现在,我们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在企业的赞助支持下,搬进了像洋房一样的移民新村,饮上了干净水,拥有了独立的卫生间,用上了太阳能、电能两用热水器,这是我们做梦都没想到的。”

规模化的牦牛养殖是九龙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五朵金花“之一

  通过实施一村一品、农旅结合、一二三产业互动等形式和途径,九龙县积极壮大了茶叶、牦牛、花椒、核桃、魔芋‘五大’主导产业,并扶持山羊、生猪、土鸡、油菜、小杂水果等关联产业,培育中药材等后备产业,使全县广大农牧民都初步拥有了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伍须海之夏 高秀清 摄

  新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新生产路子逐渐惠及全民,新文明风尚逐渐成为常态,九龙新村建设取得的成效是可喜的。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提出的“要让民族地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美好愿景正在九龙县逐步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伟大中国梦在九龙这片土地上,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张黎萍)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