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乡村旅游 > 乡村风情

镶黄旗 :点沙成绿 点绿成金(组图)

2015年11月03日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历史上锡林郭勒草原的真实写照。然而,由于气候干旱、长期超载过牧等自然和人为因素,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治理环境,恢复生态已刻不容缓。

镶黄旗地处锡林郭勒草原西南,也正处在浑善达克沙地西南边缘。该旗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林草结合趋于稳定的植被群落构建起京津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旗植被覆盖度从2005年的24%提升至目前的37%,防沙治沙和生态镶黄旗建设再现了昔日首都后花园秀美山川的景象。

如今,在充盈着绿色的镶黄旗浑善达克沙地上,遍布了乔、灌、草等沙生植物,一些流动沙丘已经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草木,绿色早已覆盖了大面积的沙漠……这是近年来镶黄旗全力以赴防沙治沙、保护草原结下的丰硕果实。

近年来,该旗相继荣获“全区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和“全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连续五年蝉联全盟实施围封转移战略先进地区奖和全盟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组织领导特别奖。

在全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镶黄旗经过10多年的“飞、封、造、管”等的综合治理,使全旗草原沙化退化现象得到初步遏制。已经形成了一条42万余亩的浑善达克沙地西南边缘的绿化带,一道绿色屏障已紧紧锁住了浑善达克沙漠西南对前沿阵地,已完成林业治理面积近80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百分之百以上。坚持依法防沙治沙,加大预防和治理力度,特别是在沙区推行了禁止滥开垦、滥放牧、滥采挖、滥用水的制度,消除人为干扰和破坏。切实搞好检测预警,保护和巩固治理成果。创新体制机制,增强了防沙治沙事业的发展活力。

据统计,自2005年启动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以来,该旗已累计启动公益林108.47万亩,发放补偿资金8277.21万元,在国家停止禁牧补贴的情况下,镶黄旗旗委和政府从2008年开始,地方财政每年拿出200余万元,连续数年对浑善达克沙地禁牧草场进行补贴,同时,从2010年开始核定标准,允许在治理区域放养大畜,实现循环生态。特别是2013年,全旗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资金由1038.27万元提高到1566.72万元,增加补偿资金528.45万元,户年均增收3774元。“自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我在外打工做生意挣钱不说,每年还领取几千元的补贴款。”从北京驾车回来的韩世军的一番话,道出了群众从林业发展中获得的实惠,这是林业增绿致富效应的一个缩影。

经过多年努力,镶黄旗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逐步实现良性循环,草原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草原上也时常有野生动物出没,千里草原重现了苍茫绿色。

生态经济带来的不只是草原生态的改善,更主要的是带来了牧民的增收,草原的增绿。该旗因地制宜发展牧民增收的替代产业,许多牧民不仅享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而且,成了今日的产业工人,企业小老板。在辽阔的草原上,每逢春天植树造林季,除旗四大班子领导、旗直有关单位人员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外,牧民们也积极投身到治沙止漠的绿化行动中,他们当中,既有年逾七旬的老人,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既是生态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牧民个人造林积极性如此高涨,也缘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山定了权,树定了根,人定了心,而且牧民生态保护意识增强,从根本上调动起牧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切实加大防沙治沙绿色生态工程建设的任务,做到以经济投入促生态建设,向生态建设要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记者赵东特约记者刘占胜摄影报道)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