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付伟
穿行在一排排葡萄架中间,不时驻足凝视不远处的苍翠竹林和一湾水塘,脑海中浮现出一队队游人,或结伴摘果,或摇橹荡舟——此时此刻,对广东省连平县九连山生态农业公司董事长赖新民来说,是最幸福的瞬间。如何实现从绿色农产品生产到休闲农业链条打造的战略重心转移,正在考验着这个“老农人”的眼光和智慧。
而为了尽快把农业观光园的眉目勾勒出来,在这片100多亩的土地上,赖新民已经“砸”进去600多万元。等待听到“回响”的,除了赖新民,还有把土地流转给他的东埔村村民。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其中将“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作为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的重要抓手。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下,广东旅游扶贫正再度踏上征程。
天时:政策环境好扶贫氛围浓
就在赖新民一层层小心翼翼地剥开他“休闲农业梦”的同时,在几十公里外的万绿湖畔,广东宝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国新正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见证着另一个“乡村旅游梦”的成长进度。
在李国新脚下,一片2000多亩的山坡眼下还是杂树丛生。不过,一两年之后,这里将成为镶嵌在珠三角边缘的一颗“度假明珠”。波光粼粼的湖水、百果飘香的山冈、原始气息的木屋、书声琅琅的学堂,在李国新看来,当这些元素“挽手而行”,不仅一幅桃源美景铺展在眼前,自己也送给周边村民一座增收聚宝盆。“村集体可以分到一笔可观的收益,不少留守村民还可以到园区就业,在家门口赚到钱。”李国新说。
来到东源县涧头镇洋潭村做“土豪”,是李国新两年前才作出的决定。此前,他是深圳一家大型消防器材公司的掌门人。对李国新来说,这招“险棋”,不仅意味着他要抽出4000余万元的资金投入到农业休闲园区的建设中,更意味着已经年过半百的他还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开始艰难创业。
在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省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钟韶彬看来,伴随着一系列政策在国家层面的密集出台,推进旅游扶贫的“大气候”已经形成,而在广东,经过两轮扶贫“双到”科学细致而富有成效的“深耕”,社会扶贫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作体系、较为成熟的工作模式和较为浓厚的社会氛围,这给乡村旅游和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创造了重要的“小气候”条件。“无论是像赖新民这样的传统农业生产业者的自觉转型,还是李国新这样的工商资本业者的主动介入,都是在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驱动下解决旅游扶贫主体来源和资金来源的有益尝试。”他说。
不久前的一天,清远市清新区六甲洞村中人影穿梭、热闹非凡。一支来自佛山市的旅游团涌入了这个沉寂已久的村庄。他们并非不速之客,而是对口帮扶单位佛山市禅城区请来品尝旅游扶贫“头啖汤”的客人。
六甲洞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虽然大量被石灰岩覆盖的土地并不适宜作物生长,但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石笋、石瀑布等,却是上天赐给六甲洞村的宝贵财富。看着村中美景竟能收获这么多的“粉丝”,不少六甲洞村村民也在盘算着如何让更多游客能在这里吃好玩好、留得下、住得长。
身居岭南的独特地理位置,亚热带热带气候造就的秀美山川与丰饶物产,共同孕育出广东总量庞大而种类繁多的旅游资源。只不过,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开发乏力,无数秀色可餐的美景长期沉睡在广袤山乡,与村民为伴,与贫困相随。
8月底,新丰县马头镇秀田村的村民们已经开始为一个多月之后到来的国庆黄金周做准备。自从2013年广东省委办公厅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后,秀田村“远有山、近有水、中有古树”的立体景观及蕴含其中浓郁的客家风情,成了攥在村民手中金灿灿的一张旅游名片。
而今,对秀田村村民而言,他们最盼望的便是大广高速广东段今年年底建成通车的那一刻。“高速出入口距离秀田村只有几公里远,从广州沿高速驾车到这里只要一个多小时。”驻村干部说,1-3小时车程,正是都市周边旅游的“黄金距离”。
“贫困地区由于开发步伐滞后,生态环境往往较少受到破坏,在整个社会环境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这是一笔附加值不断提高的宝贵资源。”广东省扶贫办副主任李冠强说,旅游扶贫所要解决的便是如何通过政策推动力的制造和输入,在夯实交通等硬件基础的同时,以品牌打造和撮合供需等方式营造适宜休闲产业在贫困地区生长的软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以保护为原则,开发为手段;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地利,而不是想方设法地耗蚀资源。
人和:能人巧规划客源滚滚来
8月20日,一年一度的广东(连山)“七月香”壮家戏水节让位于粤西北一隅的连山县一改往日宁静。这个全县常住人口仅有9万多人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当天一下子涌入了15万游客。慕名而来的人们,与当地壮家老少一起“耍水”“制醋”,祈求健康吉祥。而在当地官员眼中,戏水节飙高的人气指数,同样将一座座“金山银山”留在了连山的青山绿水间,按每位游客消费500元算,戏水节至少拉动了7500万元的消费额。
如果说连山旅游扶贫中的“人和”首先得益于疏通交通梗阻打开了游客奔涌的大门,那么在新兴县太平镇西水村,逐渐铺开的乡村旅游发展蓝图,则首先得益于帮扶工作组因地制宜、内引外联之后对村庄发展思路的一番“点石成金”。
到西水村观赏青梅花景,曾是周边不少游客每年必做的功课。然而,由于缺乏规划、配套不够,观花者虽然熙熙攘攘,却大多是匆匆过客。“大多是拍拍照,就走了。”村干部说,村民很难从中受益。然而,帮扶干部却发现了将产业扶贫与旅游扶贫嫁接在一起的可能。“一方面,通过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合作农户’模式,推动青梅产业化,扩大种植规模;另一方面,则对景点进行规划和改造,形成了梦幻梅林、梯田秀色等观光点。”帮扶干部告诉记者,而今,“旅游生产力”已经在西水村逐步变现。
“旅游扶贫一方面要聚拢人气,想方设法开拓客源市场,更需要培养人才,内行人做内行事。”在钟韶彬看来,只有内外“人和”齐备,旅游扶贫这盘棋才能越下越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