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乡村旅游 > 乡村风情

高原美丽乡村的幸福味道

2015年10月12日 来源:青海日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基础在乡村。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建设要“强富美”,其中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无疑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以及新农民向小康社会进步的必备载体。

  作为青藏高原上典型的农牧结合省份,尽管青海并不是最早进入美丽乡村试点的省份,但是依托着党政军企共建的先试先行,美丽乡村建设仅仅开展不到两年,一幅“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诱人画卷已经在高原上徐徐展开——

  “高原秀色织锦绣,美丽乡村入画来”。深秋的青藏高原,层林尽染的大地上,由青海的“东大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一路向西绵延几百公里,一个个民族特色鲜明、建筑风格迥异的村镇悄然换上新装,无数个建成的美丽乡村正向人们展示着新农村新生活由内而外的大变样……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代诗人孟浩然笔下闲散、休闲的村庄,正在高原成为现实。

  从2014年年初启动,全省多部门联动全面推进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一幅幅青翠自然、整洁幽静的美丽乡村秀美画卷,让人们重新认识新农村、审视新农村。一个承载乡村“中国梦”的精神家园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民心工程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

  从今年初的全省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到8月份的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现场观摩会,省委省政府一直清晰地传达着一个声音——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民心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虚心问计于民,建设经得起群众检验的美丽乡村。

  正是有了这样的总基调,牵头住房和规划的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统筹基础建设的省发展改革委,实施农村环境整治的省环保厅,加快土地综合整治的省国土资源厅,推进兴业富民工程的省农牧厅,承担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基础建设的省民政厅,以及积极确保落实建设资金的省财政厅等部门,才能在全省加大省级项目补助资金的前提下,多部门联动,一把手靠前协调、督导、联点,狠抓项目落实,才有了全社会支持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处处长衣敏总结的一句话说得好,美丽乡村这个项目带动了全省大多数部门工作共同向前推进,成为这两年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截至6月底,全省整合进这个项目的资金已经达到23亿多元,这还不包括各部门的专项资金。

  据衣敏介绍,仅以全省农牧区住房建设为例,“十二五”期间,有着91万户农牧民的我省,五年总计改造建设了50万户,加上之前完成的15万户,已经有70%以上的农牧区群众享受到到了国家惠民政策的“阳光”,这五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五年。而且,依托项目的不断深入,全省农牧区住房结构、形式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一五”之前,只有不到30%的农牧民住房是砖混结构,大多数农民都住在土木结构的房屋内,如今,“十二五”收官在即,我省农牧民住房砖混比例已经改善至80%。

  早在2012年,青海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首批参与的党政机关、驻军单位、企事业单位、中央驻青单位、援青省市就涉及全省679家,当年成果惠及全省7个州(地、市)21个县(市、区)81个乡镇的306个村。2015年,省、市(州)、县三级党政军企结对共建单位更是增加至1019个,较上年多了足足82家单位。

  “干部晒黑了,村庄变美了”成了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先试先行的前置工作,全省上下的倾力联动,基层干部的事无巨细,让这项民心工程在2015年已经惠及9.64万户,29.56万人。截至8月底,全省落实各类建设项目2067个,已开工1500个,开工率73%,竣工510个,竣工率25%;完成投资13.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90%。

  各路资金集结:乡村面貌大变样

  海东、西宁、黄南,一直到海西、果洛,高原美丽乡村所有已建和在建的项目,都一个步调地完成着必答题——村级道路硬化、饮水安全工程、电网建设改造、村级卫生室达标、农民体育建设器材配备等等;也各自秉承乡村独特风格,激烈竞争着抢答题——把尊重自然环境、自然山水,保持村庄发展格局、继承村庄民族传统文化脉络等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主题,对能够体现乡土文化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倍加珍惜保护,创造出许多既结合地域特征,又反映风貌特色的新建筑、新院墙、新大门,避免了“千村一面”。

  项目建设中,住建部门把农村住房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特别是把解决困难群众的危旧房建设作为重点。在保证住房安全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住房功能,推广农村建筑节能,新建农村住房普遍建有暖房、暖廊,一些地区实施了农房外墙保温建设节能项目,建筑能耗明显下降。环保部门注重与农村交通、水利、林业等部门的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紧密结合,与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和改院、改厕、改圈、改炕、改灶相统一,合力打造新村,发挥了资金集中捆绑的综合效益。

  针对以往选点分散,整体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湟中、门源等地注重连片建设,集中打造,整体建设效果明显。这个做法成为省委省政府要求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经济区域等共性因素,从整体上规划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逐步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植“树”成“林”的思路的“现实版”。

  全省各路建设资金的陆续汇总,及早安排,让我省2015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开始形成以资金支持、项目带动的格局。截至目前,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共到位资金23.67亿元,其中,省级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3亿元,农村住房建设投入资金7.47亿元(政府补助资金3.99亿元,群众自筹资金3.48亿元),“一事一议”专项资金2.74亿元,市(州)级配套资金1.31亿元,县级配套资金1.73亿元,结对帮扶0.5亿元,涉农专项资金整合1.55亿元,群众村庄建设自筹4.36亿元,其它渠道资金0.98亿元。

  乡村美丽蝶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昔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如今成为高原上的真实田园。

  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中,门源回族自治县投资1800万元,建成的“高原桃花源”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和投资1200万元的油菜花海景点提档升级项目,让高原“世外桃源”吸引了趋之若鹜的游客。

  靳三存,一位土生土长的珠固乡东旭村村民,如今依托着“高原桃花源”办起了家庭宾馆,成为乡亲们口中的“靳总”,一年下来靠着旅游,粗算五六万的纯收入,让她成天笑得合不拢嘴。她说,只有33户人家的村子,现在就有5家从事餐饮、住宿、旅游休闲等的“特色农牧家院”,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实惠。

  不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就能致富,就能享受更好的公共资源,这就是中国农村应有的幸福。而这种幸福,无疑源自于美丽乡村建设,源自于高原乡村建设的外化于行。

  在湟中县土门关乡后沟村,党支部书记祁永彦就是村里环境整治和环保长效机制的第一责任人。“村里但凡年长一点儿的都会把这个‘尕祁’使唤两下,以前,村里脏、乱、差,有门路的人纷纷想着法子往外迁,这两年搞‘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现在在祁书记的带领下,村容村貌大变样了。我们的想法也在变,要像城里人那样,有自己的保洁制度,选好环境监督员,有自己的保洁人员,要从里到外都变起来……”有着57年党龄的祁建邦说起美丽乡村建设,那可是毫不含糊。

  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头戏,就是以推进家园美化为最终结果的环境整治,在不断的摸索中,身在其中的广大农牧民们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观念的更新,如何让生活的环境持之以恒地美下去,成为新农村新生活的保障,已经渐渐成为内化于心的自觉行为。

  来自省环保厅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已经有212个美丽乡村列入环境整治项目,共计投入资金约8000万元。生活垃圾收集转运项目、配备垃圾转运车、垃圾箱、垃圾斗等设备,在部分条件具备、规模较大的城镇周边村镇进行排水管网建设,生活污水纳入城镇管理等都已经走进美丽的乡村。(晓姝)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