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乡村旅游 > 乡村风情

借助乡村旅游“拔穷根”

2015年09月06日 来源:昆明信息网

轿子雪山旅游专线两旁建起不少具有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和旅店。记者周密摄

  记者李思娴通讯员黄河

  “十三五期间,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将带动17%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7月初,国家旅游局召开的乡村旅游与扶贫工作新闻发布会释放了这一信息。

  去年,国务院扶贫办提出了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就是其中的重点。在不久前,经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遴选,包括东川区铜都街道李子沟村、“两区”转龙镇恩祖村在内的云南20个村入选2015年旅游扶贫试点村。

  随着旅游专线的开通和景区整体开发,路平道宽,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位于轿子雪山南面脚下,通往轿子山必经之路上的“两区”转龙镇恩祖村,同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旅游星火渐显,当地村民开始“借助旅游拔穷根”。

  在近距离观察了李子沟怎样用旅游“啃”动贫困之后,记者近日走进恩祖村,探究他们如何借助紧靠轿子雪山的地缘优势,创新探索一条旅游致富路。

  外出务工二十余载回乡办农家乐

  8月25日,来自成都的游客王先生一家,在轿子雪山旅游专线则老村的纳梭格勒山庄吃饭。坐在白墙黑瓦、画有彝族图腾、干净整洁又不失彝族特色的新式瓦房中,清炖土鸡、清汤黑山羊、老火腿肉、炒杂菌、油炸野生蜂蛹,一道道结合彝族风味创新自家招牌菜,让一行人大快朵颐。吃完饭,挂在墙上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争先恐后穿上彝族的麻布褂子、山羊毛褂子,拍照留影。

  一年前,看好轿子雪山的旅游前景,外出打工二十多年的李武辉和妻子决定回乡创业,在自家土地上建起了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让游客吃彝家饭、住彝家院。开业以来,生意十分红火,吸引不少回头客。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老李苦心琢磨着他的差异化经营之路:坚持绿色生态的种植、烹饪方法,为农家乐保留“土味”。

  农家乐的房前屋后,都被老李开垦为一块块整齐划一的菜地,地里都是自家栽种的香菜、小白菜、小苦菜、莲花白、辣椒、小瓜等蔬菜,住宿客人产生的粪便成了天然农家肥,种出来的蔬菜纯天然无污染,黑山羊、土猪肉也是老李从附近村民家收来的。老李的农家乐还有一大招牌就是自家烤的小锅酒,很多游客“喝不了还打着走”。

  “到了旅游旺季,12个房间全部爆满,几天前就被预订一空,一房难求,自己和妻子根本忙不过,还要从村里聘服务员。开业一年,纯利润达到七八万元。”老李说,随着游客的增多,自己打算进一步扩大农家乐的规模,在预留的一块空地上再盖一个档次更高的宾馆。

  像老李一样,村里不少人都搭上旅游的快车增收致富,依托着优美自然的风光、绿色可口的农家饭、实惠低廉的消费,这个位于轿子雪山脚下的小村子农家乐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现在已有18家上规模的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105人,去年接待旅游人数6000人次。目前还有一些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底将达到25家,昔日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穷乡僻壤,成为休闲度假的旅游村。

  让城里人爬了雪山,就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买农产品,借助旅游实现村民脱贫致富梦。那么,用旅游带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方式有哪些?恩祖村已经探索几种方式:像李武辉这样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如开办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出售自家的农副产品;在经营户中参与接待服务,取得农业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

  传统文化“活”起来打造独有品牌

  “在旅游扶贫中,农民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者,更应是主动的参与者。”在恩祖村委会主任李朝光看来,扶贫开发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旅游资源,村民的生活开始有了新的就业选择,但目前农民进入旅游开发产业链条的深度和长度还远远不够。

  “轿子雪山果然不负‘滇中第一名山’的盛名,风景没得挑,可除了看风景,好像就没有什么了,缺乏人文气息。”采访当天,来自贵州的游客张先生这样说。

  张先生的感受并不是个案。一幅再美的景色,缺少了文化底蕴,它也只是山山水水。随着旅游爱好者的要求不断提高,他们要求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景色了,没有一些人文附加值,是无法满足游客需要的。

  “恩祖村要实现‘旅游兴村’还要再下一些功夫。”李朝光介绍,恩祖村开发旅游有几大优势:轿子雪山南大门第一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彝族特色文化。目前,这些优势中仅自然资源声名远扬,文化资源挖掘尚需时日。

  李朝光说,在和游客的接触中,他们了解到除了欣赏自然风光,游客还希望看到具有当地人文特色,感受民俗、感受精神层面的东西。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