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雨后放晴的缘故,虽是六月天,空气却清爽宜人。6月29日,从钦州回南宁的二级路上,不时出现的翩飞白鹭,让我们惊喜。一路寻访,终于到达那兰,这个因白鹭而得名的村庄。
那兰这个名字,出现在媒体的视野,是2000那年的旱季。当年,河溪里的鱼虾因水断流而骤减,在村旁山林里栖息的鹭鸟也因缺乏食物而死亡。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热心人士的关注,一些单位和个人纷纷向那兰捐款,让村民购买鱼虾投喂鹭鸟。
在那兰张平恩村长的电话指引下,我们来到了这个仅有300多人的小村落。村落很安静,站在村口的大榕树下,满眼青翠之间,偶而飞过的鹭鸟给这个安静的村庄增添了几分动感。站在塘边,脑子里竟窜出了这样的两句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记者相信,鹭鸟,这种被称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的动物,选择那兰作为栖息之地。决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的村民爱鸟和护鸟,更多的是环境因素。
张平恩村长介绍说,村委会的这口塘,便是当年村民在热心人士的捐助下,人工开掘的鱼塘,所养的鱼儿,则是专门让鹭鸟叼食的。作为鹭鸟栖息地的“土地山”,则是村旁最茂密的山林。这片恣意生长的杂木,就不时有鹭鸟在林子里飞出。2004年9月,那兰鹭鸟市级自然保护区挂牌成立,这也是广西第一个由村民自发建设并管理的保护区。上世纪80年代,那兰只聚集了几百只鹭鸟,现在已达一万多只,从单一的品种到现在的七、八种,鹭在这里休养生息,越聚越多,这个林子也渐渐也成鹭鸟的天堂。
在张村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土地山,发现这其实是一片竹林,外围是密实则而挺拔的杂木,走入林中,扑鼻的鹭鸟粪味,一不小心碰到竹子,头发上竟落了一小坨纪念品,林子里已经破碎的鹭鸟壳随处可见。张村长介绍说,这是幼鸟破壳后从枝头掉下来的。经过近十年的保护,这片林子已经成为鹭鸟的繁殖基地。鹭鸟把大而不太讲究的窝筑在树木、竹林里,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春夏季节里养育自己的下一代。
土地山就在村庄的旁边,因林子里供了一个“土地爷”的牌位而得名。鹭鸟飞往别处过冬的日子里,村委会一些重要的议事活动就会这个地方召开。而鹭鸟一飞回来,这个林子就极少有人进来。村民们生怕一进入林子,就会干扰鹭鸟的正常生活。记者站在林子里,随意地击个掌,只听到 “扑愣扑愣” 的声音, 受惊的鹭鸟从林子飞出。
在张村长那里,对鹭鸟的信息可谓顺手拈来。据说野鹭的黑市价格每只达七、八十元,但村里人从来没有人去抓过鹭。有时,看到有受伤的小鹭,村里人还会将鹭带回家里,与家里的小鸭一起喂养。村民们爱鸟、护鸟已成习惯,而鹭鸟在为村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也引来了大批的观光客,那兰开发与兴建休闲渡假的方案也进入有关部门的规划中。在张村长的脑海中,哪个方位该建观鹭鸟台,哪个地方该建停车场,村里该做哪些方面的配套,他早已了然于心。不过,因为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这个目标定为集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休闲风景区并未真正形成。
傍晚时分,外出摘果的农民陆续回到村里。让人惊奇的是,平常农村常见到鸡飞狗跳的场景,并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这个人口不多的那兰村一如既往的安静,也许正是因了这份安静与青翠,才有鹭鸟群一直的眷恋。
~~~~~~~~~~~~~~~~~~~~~~~~传说中的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