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
资金短缺是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瓶颈。湖口县探索推行农村土地流转经营证抵押贷款,建立农民合作社生产性投入融资渠道,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把“死地”变成“活钱”,推动了土地流转,全县农民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今年1至5月,该县新增农民合作社36家,农民合作社总数达223家,入社农户达1.35万户,农户入社率居九江市第一。目前,全县农民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达3.52亿元,带动农户1.8万余户,年实现可分配盈余逾1.11亿元。
启示一: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大户经营证抵押贷款,破解农民合作社融资难题
如何解决农民合作社生产性投入融资难?今年,湖口县在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探索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大户经营证抵押贷款。
“这一做法是‘逼’出来的。”湖口县农业局局长饶友来说:“多年来,因耕地不可计价,也不可抵押贷款、融资,资金短缺成为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瓶颈。有了农村土地流转大户经营证抵押贷款,农民合作社做大做强就有了资金支持。”
陆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王张明说:“今年,我用县里颁发的农村土地流转大户经营证作抵押,在信用社贷款10万元,购置了一台大型耕整机、一台插秧机和几台手推式大型喷雾器,加上去年购置的联合收割机,水稻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并新‘流’进了300多亩农田。”
今年,和王张明一样,该县面积达50亩以上、流转期限3年以上,种植水稻、棉花、油菜、蔬菜等大宗农作物的农户,大都领取了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统一印制的《湖口县农村土地流转大户经营证》。该证是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对受让方经营农村集体土地的认可,可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抵押凭证。
怎样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益,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农民合作社集中流转?该县每年设立50万元农村土地流转“以奖代补”财政专项资金,对集中连片流转耕地面积100亩、流转期限3年以上的专业大户、合作社,每年奖励100元/亩;县里每年用财政支农资金50万元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风险保证金”,用于承包农户流转租金支付和流转大户抵御农业灾害。今年,全县20亩以上的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率达100%,流转双方满意率达100%。
省农业厅农经处处长罗青平说,湖口县在全省率先建立土地流转大户经营证制度,出台了保障政策,金融部门依据流转大户的信誉记录、经营状况证明、农村土地流转大户经营证和农业保险单,确认流转土地的使用等级,核发贷款额度,使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盘活了土地资本,解决了农民合作社发展中的资金难题,降低了农民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和双方违约率,开辟了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新空间。
启示二:夯实产业基础,产业带动流转,流转壮大产业
湖口县把“死地”变“活钱”的另一启示是,夯实产业基础,产业带动流转,流转壮大产业,使农民合作社立足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产业集聚。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富民生猪专业合作社的实践就是鲜活的事例。今年,这家合作社用农村土地流转大户经营证贷款1000多万元,新建了300多个蔬菜大棚,兴建了蔬菜节水灌溉设施,在九江市和湖口县建立了30多个猪肉、蔬菜直销店。产业的壮大带动了流转。今年,该社新“流”进土地2600亩,全社4300亩蔬菜亩均可实现产值1万元。
探析湖口县农民合作社把“死地”变“活钱”的轨迹不难发现,围绕当地特色,扶持农民合作社形成主导产业是主推力。其扛鼎之作是,通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6212”工程,即力争用3至4年时间,使全县商品蔬菜、特种水产、油茶、早熟梨、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六大产业规模均超过2万亩,种养总面积突破12万亩。一年多来,该县已投入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资金1.6亿元,新建千亩以上规模种养基地13个,六大产业种养规模接近8万亩,带动土地流转面积1.8万亩。同时,先后安排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实施农业项目13个,资金总量达1200多万元,受益农民合作社达86家,惠及农户逾1.2万户。
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创建农产品品牌,是扶持农民合作社做大做强的又一措施。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奖补,该县重点培育发展了湖口虾蟹、糟鱼、豆豉、舜叶茶、黄花等一批传统名优产品,创建了40多个标准化示范基地,面积达3万余亩,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增至34个,品牌效应对土地流转的拉动作用日渐显现。同时,该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工程”,去年以来,已创建7个“龙头+基地”、10个“企业+合作社+农户”、4个“农超对接”产业化经营模式,今年,全县将新增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60个。
盘活土地资本、夯实产业基础,湖口县推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