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乡村旅游 > 乡村风情

“微田园”闪亮四川新农村(图)

2013年04月19日 来源:农民日报

  四川省长宁县梅白乡白虎村村民胡晓兰的全家福照片立于自家的“微田园”中。

  记者阮蓓文/图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如今,文人笔下的这幅美景图正在巴蜀乡间舒展开来。四川在新村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为相对集中的民居规划出前庭后院,让老百姓种植时令瓜果菜蔬,既增添了农家情趣,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让他们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农民群众把这两三分小天地亲切地称为“微田园”。

  4月,记者走进四川各地的“微田园”,在一个又一个、一群又一群的“小菜园”、“小果园”、“小桑园”中穿梭,目之所及,处处呈现现代文明与乡村气息交相辉映的新画卷,“微田园”已经成为四川美丽新村建设的成功实践范本。

  “微田园”让农村有“乡味”,方便又实惠

  4月8日,风和日丽。再过十来天,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村民罗尚才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又有了一季轮换:上一季的莴笋、芹菜已经采摘结束,脆生生、绿莹莹一片,新一季的茄子、辣椒正在准备栽种,“2分地,大春一轮,小春一轮,想吃哪样种哪样。”老人指着眼前的景象笑着说。

  中午时分,罗尚才和老伴在自家菜园里扯了一把小葱,抖落新鲜的泥土后冲洗干净,不一会儿,麻婆豆腐的香味便溢满了农家小院——

  这只是“微田园”的一个剪影。

  2010年,四川省总结“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经验,按照“全程、全域、全面小康”和“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把新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放在突出位置,先后启动了县域新村建设规划和以市(州)为单位的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并从2012年起每年在省级财政预算中列出20亿元作为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推动新村建设。到2012年底,全省累计建成新村16974个,其中新农村综合体205个。

  新村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民族特色、地域特色,让农村在保持空间开敞、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同时,又具有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是新村建设的目标。

  然而,新村建设的关键在哪里?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认为,新村规划要立足农村实际,“农村就是农村,城镇就是城镇,在让农民群众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同时,一定不要把农村搞成了城镇,把农村一些好的东西丧失掉了,尤其是农村特色、田园风光、农家情趣,一定要保留住。否则,新村建设就是失败的!”

  “对科学规划的注重,对田园生活的呵护,对农民主体的尊重,在四川省的新村建设进程中一脉相承。”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农工委主任李昌平说,实践证明,“微田园”创新了新村建设理念,新村建设既有前庭后院相通、又有鸡犬之声相闻,既使农民过上了现代生活,又让农民传承了农村文化,是对新村建设的更高要求。从本质上讲,前庭后院,不仅保留了农家情趣,而且维护了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

  “住上花园楼房后,刚开始觉得洋气,后来总觉得不习惯。”在成都市郫县安龙村,村民高德成告诉记者,村民们觉得小区只有花圃,没有菜地,想吃蔬菜还要去超市买,不方便,还感到心里空落落的。于是他们自发地经营起房前屋后的“地盘”,种一些小葱、蒜苗。久而久之,安龙村的田园“味”更浓了,经营好这一两分地,就能满足一家三四口人日常生活的蔬菜需要,这也启发了村干部:不管生活再现代,农民的生活肯定有与城市人不一样的需求,不能完全照搬城市小区的建筑模式。

  2012年4月,安龙村作为郫县三个新村建设综合示范项目之一,率先将小菜园、小庭院纳入整体规划。“我们整个聚居点布置的是55户,68套房子分成了两个组团,每个组团房与房之间又围成个院子。”郫县农发局副局长虞洪说,相当于所有老百姓的房子前庭后院都有一个“微田园”,整个生活环境都能体现农家特色。

  “微田园”为新村注入了活力,也让农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方便与实惠。“种有韭菜、蒜苗、葱、茄子、白菜,够吃了!”广安市代市镇岳庙新村村民夏孝银告诉记者,吃不完的就到城区去卖,“昨天很嫩的葱三块钱一斤,一共卖了三十块钱。”

  记者在岳庙村看到,每家每户前庭后院都有一两分地,上面栽龙安柚果树,下面种各类时令蔬菜,彰显了农村的特色和功能,在自给自足的同时,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经济效益。“方便实用,我们非常喜欢。”村民说。{Npage}

  美丽乡村立足点,增收惠民生

  4月12日,在“微田园”的命名地——绵竹市清平乡,放眼望去,姹紫嫣红的花花草草点缀在一排排千姿百态的萝卜白菜中,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这菜园子不仅好看,更实用。”清平乡副乡长李娟介绍说,清平乡是“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又是“8·13”特大泥石流灾害区,两年多时间遭受两次重创,耕地面积也因地震灾害、水毁锐减。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清平乡政府大力实施新村建设项目,将房前屋后有意识地给农民留下小菜园:平整的地面上,根据田型,用大小相宜的鹅卵石在房前屋后摆放、压实形成生态埂;遇到地面倾斜,则根据地形地貌,用卵石砌成适当斜面的堡坎,使田块形成梯田型。老百姓在聚居点房前屋后种蔬菜瓜果,既有了小菜园,又美化了环境。村民们将这种“农田式绿化”形象地称之为“微田园”。

  “清平乡‘微田园’产业以种植蒜苗、圆根萝卜、白菜、青菜等无公害蔬菜为主,目前已形成种植规模630余亩,涵盖4个村23个村民小组,结合园林景观绿化建设,形成集观光和农产为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模式。”李娟说,2012年实现产值189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56元。

  在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日益富裕的同时,当地还探索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微田园+专业合作社”的新村综合体建设模式,把专业合作组织建在田园,实施“微田园”后期建设项目,并结合乡村旅游,打造成为精品田园庭院,呈现出一幅青山绿水间的“世外桃源”景象。

  “一年四季景象不同,每天都要接待不少来度假、体验的游客。”清平乡蔺家坎新村村民唐家华乐呵呵地对记者说,“都说我们这的农村比城市还漂亮。”

  根植于泥土、萌芽于乡间的“微田园”展现出无限活力,迅速在四川各地农村绵延开来,成为新村建设新指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从四川新农村建设的鲜活实践来看,美丽中国最美在乡村。”四川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负责人认为,“微田园”进入新村内部,建在老百姓的房前屋后,已经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新兴元素。同时,也为如何优化、有效地利用农村土地,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据了解,目前四川各地新规划建设的新村用地,大体上是三个三分之一:农房占三分之一左右,公共设施占三分之一左右,另外三分之一正好是小巧玲珑的“微田园”。该负责人认为:“就生产功能而言,‘微田园’相当于农民的自留地,它仍然是农用地,种植的农作物多是老百姓一日三餐少不了的,而且种植方式更加精细,更加生态。如果各地的新村都这么做的话,新农村建设中挤出的农用地总量相当可观。”

  而今,“微田园”已在四川农村不断铺展:在三台县永明镇万家坎村,当地因地因势改造庭院栅栏建设“微田园”126户,“现代田园中的乡村流水别院”风貌已具雏形;在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金银社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现代田园农家使乡村环境焕然一新;都江堰鹤鸣社区在倡导农民树立文明新风的同时开展“五优菜地”评选,对“文明示范户”和种菜能手进行表彰奖励,给“微田园”赋予更新的时代含义……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到2015年,四川省将建成新村聚集点3.5万个以上、新农村综合体500个。据21个市(州)的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新村聚集点逾10万个、新农村综合体2000多个,涉及农户1000万户左右,逾3000万人。在这个过程中,按照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要求和“方便耕作、适度集中”的原则分步建设,充分体现村美、民富、人和的新型农村社区,将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微田园’作为四川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创造,把现代文明与乡村气息有机结合起来,既方便群众发展经济,又充满农村生活情趣;既富有现代乡村生活气息,又凸显农家庭园特色;既符合中央精神,又满足了农民群众的愿望,实现了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农民增收多赢和社会和谐。”李昌平表示,接下来,四川将进一步加强对平原、丘陵、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的分类指导,加快建设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瓜熟稻香、鸡犬之声相闻的和谐新村,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