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绥德素有“文化县”的美称,其石雕技艺是绥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绥德,不少人家世代擅长雕刻。现留存在城内东门的石坊碑楼、城隍庙外的九龙壁等古雕建筑,以及县博物馆珍藏的东汉画像石均遐迩闻名。
从陕西米脂到绥德路程40公里,两城之间有一个名叫四十里铺的地方,距米脂城40里(20公里),离绥德城也40里(20公里),所以叫四十里铺。在210国道边上,附近沿线二十多公里,分布着大大小小多个石雕厂,地上立着龙柱,蹲着石狮、石马、石驼,站着石人石佛。我们路过的时候正好是早上五点半,晨光中,切割石料的绥德汉们被手下释放的粉尘所围裹,制造出梦幻的场景。
陕北那句名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瓦窑堡的石板清涧的炭。”《米脂县志》记载:三国时的天下美人貂婵是米脂人。《绥德县志》记载:“才貌双全的吕布是绥德人”。自古米脂的婆姨以美貌闻名,而绥德的汉以刚阳英俊著称。绥德汉感情热烈,重情重义。我们熟悉的《三十里铺》、《兰花花》,就是对这里人爱情的描绘和升华。为了不让自己心爱的女人吃苦受累,绥德汉们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我们在米脂倒没有见到美女,只在经过县城时望见了貂蝉塑像窈窕的身段,而在四十里铺邂逅了这些专注于石雕的绥德汉。
大约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开始,石刻就在这里盛行。据说是因为这一带有种兰石,“柔软质细,极易雕刻。”不过我们询问他们石料的来源,他们说来自汉中。有人在挥舞一下下敲击粗选的石料,要将其切割成适用的大小,直至一块块平整地脱落;而制造粉尘的人,则是在细心地打磨石料,使其光滑,他们都戴着厚厚的防毒面具,隔绝粉尘,但估计肺部也会吸入不少细粉;蹲在墙边用毛笔在打磨过的石料上绘制花纹,则是个更细致的活儿了,后面的石匠将根据他绘制的纹样进行雕刻;用锥子和小锤一下下雕刻石料的工作,是最后的工序了,将在他们手中诞生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花草,而问到他们的感受,他们说:“很烦,很累”。他们的工钱是按照天算的,一天大约二百元钱。一个个生动的石雕的后面,是一段段艰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