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的是,猪八戒在《西游记》中的形象贪吃好色,颇为负面,专门为猪八戒建庙宇、塑金身、香火供奉,在全国除西庄村之外恐怕也绝无仅有了。那么,西庄村究竟和猪八戒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亦真亦幻
世代相传的八戒故事
西庄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的一个村庄,距城区约12公里。这里依山傍水,绿树成荫,风景十分优美,共有300多户人家、2000余人口世代生活在这里。
村子里的八戒寺远近闻名。走进寺庙,猪八戒塑像赫然入目——挺着大肚子、肩扛九齿钉耙、头戴僧帽、足穿麻鞋、身穿蓝布衫,一副憨厚而又威风凛凛的样子。由于长年香火缭绕,八戒像的脸已经被熏成了古铜色。十里八乡的人们来这里烧香求愿,供奉不断,祈求猪八戒保佑家人孩子平平安安,百病不生,据说还十分灵验。
云南西庄村
据当地民俗学者研究,西庄村建八戒寺、崇拜猪八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不仅《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原型就出自这里,而且西庄村就是猪八戒入赘时的“高老庄”。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找到猪八戒岳父——高才的宅邸遗迹,村子里甚至连一户姓高的人家也没有,这样的结果不禁令人心生疑窦:西庄村难道真是高老庄吗?
村民的回答是肯定的。据西庄村最年长的张正友老人介绍,高老庄就是西庄村的前身。他家世居这里,早在十几代人之前,村里就有了猪八戒的传说,故事的梗概流传多年,至今依然清楚——相传,猪八戒自幼生长在浪坝村云栈洞(今卧佛寺石洞,距西庄村1.5公里)。小时候的猪八戒特别顽皮,经常把村民为防水患而筑起的土坝拱得稀烂,使村庄得了一个“烂坝”的名称,后来为了叫着好听,烂坝村便循音改为“浪坝”并沿用至今。
猪八戒成年后,看上了邻村(高老庄,即今西庄村)富户高家的三女儿高翠兰。为了接近高翠兰,猪八戒便经常到高家大宅后面的山上开荒种地,累了就跳到村子北边的河里洗澡——这条河就是现在的“八戒河”。每当路过高家门口时,猪八戒总会找机会和高翠兰搭话聊天,两人日久生情。
西庄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的一个村庄
开始的时候,翠兰的父母嫌猪八戒“长相似猪”,十分丑陋,并不同意这桩婚事,可后来二老见猪八戒勤劳肯干、为人厚道,终于答允了。入赘高家后,猪八戒与高翠兰男耕女织,相敬如宾。猪八戒耕过的地疏松适种,至今仍然肥力不减,被村民爱称为“八戒地”,他农闲歇息过的山洼则被称为“八戒箐”。{Npage}
当地村民
由于高家上下笃行佛教,猪八戒受他们的影响也开始居家修行。几年后高家二老仙逝,猪八戒便作别妻子,随着一位游方和尚远行——没想到他这一去便再没有回来。再后来,村民们纷纷传言说,猪八戒是遇到了“神僧”,已被神僧度化飞升了。
为了纪念村里出了一个“神仙”,村民们立庙供起了他的神像。传说中,多年后高翠兰也修成了正果,羽化成仙而去。在她离世的次日,八戒庙神殿前突然长出了一株雍容华贵的粉牡丹——直到现在,这株牡丹都还每年开花,花开之时西庄村人们会纷纷前来上香朝拜,祈求赐福。
猪八戒、高翠兰夫妻离世后,高家后代便不在高老庄居住,举家迁到村东南一公里以外的“七拜村”(现今的妻贤村)。高老庄的高氏一姓从此消失,村名也慢慢改为现在的“西庄”。
吴承恩来过西庄?
猪八戒如何走进《西游记》?
有人说西庄村世代相传的“八戒故事”有模仿《西游记》的痕迹,但据张正友老人讲,猪八戒娶亲的传说早在《西游记》产生之前就已在西庄村流传,他们的祖先当时根本不知道世上有什么《西游记》,他们在讲这些故事时,《西游记》还没有“出世”呢!
而且,从八戒寺的立庙时间始于唐代来看,显然不是先有《西游记》后有八戒寺的。那么,《西游记》的作者江苏人吴承恩,是否曾经到过这个离他家乡万里之远的云南边陲村寨,收集过民间传说?因为村子与村子周围那些和猪八戒有关的传说,早就在《西游记》产生之前就已经流传。
西庄村原是荒草丛生之地,明朝初年,戴氏、高氏两大家族从江苏迁入此处,人烟开始逐渐兴旺。
要查证小说与西庄猪八戒原生故事的联系,自然要牵涉到小说作者吴承恩。吴承恩(约1501—1582),明代小说家,江苏山阳(今淮安)人,自幼喜爱神话故事。他创作的《西游记》除了作者自己虚构的情节之外,大部分源自于历史上志怪书籍的记载和流传于民间的一些传说。据有关研究资料来看,吴承恩并没有到过明代永昌郡(今保山)。那么,《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为什么与西庄村的八戒传说如此相似呢?
西庄村的大部分老人都十分肯定地说,他们的祖先中有人曾跟吴承恩接触过,猪八戒高老庄娶亲的故事,就是由这些人讲述给吴承恩的。不过,吴承恩是淮安人,万里之外的云南西庄人又是如何跟他接触上的?{Npage}
由于常年香火缭绕,八戒像的脸早已被熏成了古铜色。
一个相关的历史背景很重要——在吴承恩生活的前期,特别是明初洪武年间,中原移民大举南迁云南边陲。据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云南之谜》记载,当时“共迁移30多万江苏人入滇”。这一说法与清代《云南通志》的记载是相符的,而民间的一些家谱记载也足可证明这一说法的确切性。
西庄村最早名叫“小岭岗”,原是荒山野岭之地,明朝初年,戴氏、高氏两大家族最先从江苏迁入此处。之后,董姓、张姓、蒋姓也相继迁入,小岭岗的人烟逐渐兴旺。“这个八戒庙最先在小岭岗北面,130年前才搬到现在这个地方。”张正文说,随着移民中高姓族人的势力逐渐扩大,高家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之后小岭岗便正式定名为高老庄。
明万历年间,小说《西游记》问世,发生在西庄村猪八戒娶亲的故事,基本上被搬进了小说的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大圣除魔》的章节里。
传说与现实
揭秘猪八戒的原型
那么,西庄村猪八戒的故事是如何产生的?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有没有猪八戒的原型呢?
西庄村地处古永昌郡(今保山)的西北部,背靠大山。当时戴氏、高氏、董氏等几大家族从江苏一带迁来时,这里原始森林茂密,野兽经常出没,伤害人畜,给刚定居下来的南迁移民带来很大的威胁。特别是西庄村南部的一个叫烂坝(后改名浪坝)的地方,原是由山谷往外延伸的一条河滩,一到大雨天便洪水泛滥,泥沙翻滚,冲毁村庄田地。那一个个翻起的泥浪,远远看去很像猪群在下面拱动。过惯了富庶宁静生活的江南移民对这“洪水恶浪”十分恐惧,误以为这一切都是传说中的“猪神”在作怪,因此,他们一到农历立夏季节洪水来临之前,便向着这条河流祈祷,望“猪神”保佑平安,并许愿祝福:如果猪神不作怪,村民们可塑造神像,世代供奉。没想到祈祷之后,这条浪坝“流沙河”真的再未泛滥过,于是,“猪神”崇拜的观念便在移民心中深深地扎下根来。
传说中点化猪八戒的神仙也供在殿中,此外,寺里还供奉着高翠兰和高老夫人的神像。
那么,“猪神”又为什么会被命名为“八戒”呢?在对村里的一些口头传说及家谱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这其实和南迁移民对佛教、儒家文化的继承有关。移民中的一些读书人,为规范村风民俗,将佛教中的一些戒律理念归纳、演绎,制定出“酒、色、财、贪、嫖、赌、淫、逆”八条戒律,简称为“八戒”,并将此寄托在“猪神”身上,教村民日日朝拜、时时铭记,以此纯洁人际关系。由于“八戒”初创者对戒律作用的有意夸大、传播,使“猪神”影响被逐步扩展、升级。以致到了后来,村民们把凡是怀疑“猪神”闹过并造成灾难的地方,都以“八戒”命名,如村后的山谷、岩洞,分别被取名为“八戒箐”、“八戒洞”。西庄村香火不绝、世代供奉的猪八戒庙,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每年正月二十三日为当地八戒寺庙会,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来这里烧香求愿
而猪八戒高老庄娶亲的故事也有现实原型。据村民讲,当年确实有位王姓青年入赘高家——这个青年“日食斗米,力大无比”,曾空手制服过一头疯牛。他为人豪爽仗义,专好打抱不平,深得村民爱戴。随着声名逐渐远播,王姓青年的力气、仗义行为竟被村民将其与传说中的猪八戒联系起来,说他是“猪神转世”, 才有这么大的胆气和力量。
王姓青年在高家呆了10来年,后来离开村庄神秘失踪。村民们都传言他是“猪神”得道而去,并附会上一些佛教故事,说猪神已皈依佛门,往西方求取真经了。日久天长,于是高老庄遂被更名为“西庄”,以纪念高家女婿“西天取经”之意。
探访遗迹: {Npage}
八戒投胎洞里会嗑瓜子的鱼
在《西游记》的描述中,猪八戒是投错胎才变成猪的。而在西庄村旁边的卧佛寺里,至今还存留着一个石花洞,村民们说,这就是八戒投胎的地方。
西庄村在历史上是南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古道穿越这里,把中国云南与古代东南亚连接起来。
进入卧佛寺,只见它的正殿建于天然溶洞中,一尊汉白玉卧佛供奉其上。卧佛后面便是一个豁然开朗的石洞,据寺中资料记载,这里就是传说中八戒投胎的地方。洞内暗河连着大殿外的一潭清水,水内游动着许多黑鱼,这便是自然界中极为罕见的鱼类:软骨四须巴。软骨四须巴长相奇特,只有在非常纯净的水中才能成活。有趣的是,这些鱼像人一样喜欢嗑葵花籽,如果游人往池塘中抛进瓜子,这些游鱼就会张开大嘴,将瓜子吞进去,嗑出籽仁后再将瓜子壳吐出来,水面上顿时漂满了葵花籽壳。
卧佛寺石洞位于西庄南边约1.5公里处,过去叫做云栈洞。
在传说中,猪八戒“西天取经”临走时,从自己曾经耕田歇息的地方“八戒箐”挖来三棵榕树苗,为高老庄、村民、高翠兰各栽一棵以作纪念,意为:自己能来到高老庄有缘,能结识村民有缘,能与高翠兰成婚有缘——后人把这三棵树称为三缘树。
相传这里是猪八戒投胎的地方。洞内供奉着一尊汉白玉卧佛,并有地下暗河与外界水潭相通。
三缘树长在卧佛寺旁,已经有数百年历史,树身要四、五个人方能合抱。最有意思的是,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三棵古榕树会分别吐出三种不同颜色的芽苞,慢慢长成新叶之后,古树树冠犹如三把巨伞,荫蔽数亩,成为今天村民歇息纳凉的好去处。
文/吴东海 朱焓瑀 图/毛三 余家锐
来源:环球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