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乡村旅游 > 乡村风情

大宜岗村:伫立于尘世间尚未被污染的乐土

2012年05月15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珠三角有很多的出尘入世的地方,并不为世人所熟知,例如三水的大宜岗村,它们隐于商业社会的边缘地带,冷眼相看城市的喧嚣、时光流逝,一直安住在宁静的港湾。那里曾经姹紫嫣红,那里依然民风淳朴。于是我们决定寻找它们。一次次的旅程,一次次的走近这些伫立于尘世间尚未被污染的乐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大自然造物主的心思,摩挲历史流转中人文的足迹,重申快乐的定义,重新定义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

大宜岗村:伫立于尘世间尚未被污染的乐土 

 100多年后,绿堂的砖雕、木雕、灰塑保存如此完整,无疑是一个奇迹。

大宜岗村:伫立于尘世间尚未被污染的乐土

  大宜岗村临水而建,静水泛出的波纹倒映在榕树上,恬然之感油然而生。

  800多年前,有“南宋四家”之一美誉的诗人杨万里到广东为官。当他乘船经过北江边的胥口镇时,观此两岸芦苇丛生、荻花瑟瑟,不禁诗性大发,吟出《明发青塘》一诗:“芦荻叶深蒲叶浅,荔枝花暗楝花明。船行两岸山都动,水入诸村海旋成。”

  杨万里一诗题目中所提及的青塘,古称胥口镇,今名为芦苞镇。由于芦苞镇地处珠水西江与北江之交汇处,自古便商船云集。在古镇四周的水网上亦星罗棋布着傍水而居的村庄。大宜岗村便临水而建,静水泛出的波纹则映衬在榕树上,恬然之感油然而生。远远望去,古村山水独好。{Npage}

  私家地图

  绿堂:养在深闺人未识

  离开白土村,沿X 528向芦苞方向走2公里左右,左转入大宜岗村。大宜岗村分为李家村和谢家村,小村临水建,昔日估计也是船只往来的景象。村前有方形大水塘,村中房屋新旧相间,遍布绿树。

大宜岗村:伫立于尘世间尚未被污染的乐土 

 绿堂的正门没开放,参观者只能从侧面的小巷进入。

  绿堂建于清光绪年间。又称“绿堂私塾”或“李氏生祠”。李氏(其名不详),大宜岗村人。为清末广州( 酒店)十三行洋买办。腰缠万贯,所以回乡建了这个。但此说法并未得到权威部门的证实。整座建筑物保存较好,造型、布局十分奇特。头门前有花岗岩围栏,左右两侧各有一路,大门前置26米长,2米宽、2米高之麻石栏栅,这在三水现有建筑中可谓独一无二。

  绿堂建筑中西合璧,其主体建筑犹如蝙蝠的身体,而两侧的附属建筑则像蝙蝠的双翼,故整个建筑的布局造型就像一只起飞的蝙蝠。建筑主体为二进四合院布局,建筑左侧有一弄堂,宽1米,麻石铺砌。至二进后墙,有一石门,上刻“拾趣”。石门后,建有三角形小房。房极小,边长不超过1米。石门右紧贴二进后墙,为1米宽之麻石巷,巷左侧建有面宽与二进相同,进深仅2米之长条形二层楼建筑。主体建筑右侧为廊底,廊底前端为有阁楼之厢房,厢房左有门,与另一三角形二层楼房相通,此三角形房较大,面积约15平方米。廊庑中部原为花坛,后端又建有三个不规则式三角形房间。

  由于祠堂正门没开放,只能从侧面的小巷进去看了一下。里面空置的大宅中,刚好有一老太太,给我讲解了一下,并给我指出了一些特别的装饰,如长1 .5米、宽0 .3米砖雕祥瑞画面,工艺极其精细。站在地上,仰头往上看,砖雕上的花、树枝、鸟都栩栩如生,其中一个砖雕上还有一串葡萄,一共8颗,虽然历经10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然一颗不少。老太太还允许我进入她家参观,虽然里面受到“文革”时期的大破坏,还是依稀可见当年的讲究。

  老太太说,100多年后,砖雕、木雕、灰塑保存如此完整,无疑是一个奇迹。这里的人不喜破坏,老太太屡次声称,这里就是文化遗产,可见当地人的认识都很高。

  攻略

  自驾线路:广州市区→环城高速→广佛高速→三水高速(三水出口)→S269线(南丰大道)→芦苞大桥右转芦苞大道(按指示牌),沿X 528向芦苞方向走2公里左右,左转入大宜岗村。大宜岗村分为李家村和谢家村。

  美食:三水这里的海鲜坊很多,有处珍宝海鲜坊不错,很有特色,在船上吃饭,停靠江边,随打随吃吧,这里河鲜的种类很多,还有红烧肉炖藕,炖得很烂很好吃。清水芥兰几乎成了桌上的必需菜。煲仔饭若是有大块的腊肠会更爽。

  图片由“风景在路上”提供

来源:南方都市报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