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导报社记者接到江西网友的电话举报,报称:据该县县城东北3公里左右,一家名为江西赣县红金稀土有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偷排偷放超标粉尘,污水通过管道直排厂外,向地下渗漏污染水源,致使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而当地政府为了所谓的地方经济发展,对该企业的污染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2月13日,网络导报社记者到江西省赣州市赣县进行实地走访核实。
记者从该县县城沿G323国道向东北方向前行3公里左右,便来到红金稀土有限公司厂区附近,该企业位于公路北侧。进入该企业厂区附近,便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越接近厂区,气味越浓。该厂区大门口处停放着自行车、摩托车,拉货的车进进出出,厂区里面人来人往,正在生产。
在该企业厂区东南角排污口处,记者见排污渠已干涸,干裂的土壤已经板结,曾经污染的痕迹依在;紧邻该企业G323国道南面,有一坐新盖的楼,楼的南面低洼处,一管道正在排放污水,10几亩低洼地被污水浸泡,水面上飘着一层油污……。而距离这片被污水浸泡的低洼地500米左右的南面则是贡江。
“自从这个冶炼厂搬来以后,常年将废气粉尘直接排入空中,将废水排出厂外。原来是白天黑夜地排,现在基本上是晚上偷排偷放。常年这么污染,树有的都死掉了,环境都破坏了,我们好多人的身体也出现了状况,我们满指望着政府部门做主,但人家根本不真管。”在走访过程中,一接受采访的群众如是说。
“现在国家正在清理、整顿稀土行业,我们当地政府为了片面的地方经济效益,以牺牲我们老百姓的生存环境为代价,大力扶持这家稀土冶炼厂,政策紧了,企业就在晚上放毒气,排污水。不信你们在这住一晚上感觉一下就什么都知道了。”一接受采访的群众气愤地说。
据了解,每生产1吨离子型稀土矿消耗4~5吨硫酸铵、1.7吨碳酸氢铵;分离1吨南方离子型稀土矿消耗8~10吨盐酸,6~8吨液碱或1~1.2吨液氨等,上述化工原材料最终都转化为废水、废渣或废气。
关于稀土冶炼、加工过程所产生的污染,国家环保部官员指出:稀土提炼、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稀土企业生产排放的有害废水、废渣和废气污染,其中以水污染最为严重。目前无论处理离子型稀土矿,还是进行湿法分离,几乎都采用碳铵沉淀工艺,这也就毫无例外地要产生氨氮废水,其中又以硫铵废水最难处理,至今尚无理想的工艺。稀土湿化冶炼产生大量废水,含有氨、氮、硫酸根、氯离子,放射性物质严重超标达几倍到几十倍。稀土焙烧、冶炼和电解系统排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未经处理或治理不达标排放现象还相当普遍。
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指出:从稀土冶炼工厂的分布来看,四川的冶炼厂主要分布在岷江、大渡河周边,相当于长江中上游,包头地区是在黄河中游,江西是在东江上游,这些都是重要的水源地。而我们企业在水污染物排放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大。
记者查询相关资料,资料显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2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推动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环保部根据《稀土企业环境保护核查办法》和《稀土企业环境保护核查工作指南》,经各省级环保部门初审、行业专家资料审查、各环保督查中心现场检查和我部现场抽查,于2011年11月22日发布了符合环保要求的15家稀土企业名单的公告(第一批)。公告中指出:为进一步提升稀土行业污染防治水平,我部将继续开展稀土企业环保核查工作,发布符合环保要求的稀土企业名单公告,并定期或不定期对通过核查的企业进行复核和抽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将撤销其名单并予以公告。
记者查询该名单,江西赣县红金稀土有限公司列在《符合环保要求的15家稀土企业名单的公告(第一批)》名单之列。记者将查询结果告知当地群众,群众对此不认可并质疑:“这样一家践踏环境的企业,现在居然成了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这不是成笑话了吗?”。
稿源:网络导报
(责任编辑:喜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