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乡村新闻

农村老人寄居城市多生活单调 不为养老只为孙子

2011年10月28日 来源:河南商报

  为了带孙子,刘老先生从南阳来郑州已经半年了。河南商报记者邓万里/摄

  郑州有很多“城市移民”,他们的父母大都来到了城市,只为趁还能动再帮一把孩子

  如果有时间,请帮我们的父母培养些兴趣吧,尽量让他们在这个陌生的地方过得好些

  河南商报记者肖风伟

  在郑州,有群特殊的“留守老人”,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这些老人来自农村,他们含辛茹苦将子女培养得“能飞”了,在城市里筑巢安家。

  一天天老去的他们,又都来到陌生的城市暂居。子女的子女长大后也许在明天,他们又要回归那个遥远的山村,过着孤独的生活。

  但今天,他们还留在郑州,重复着这个城市最单调的生活。

  调查

  百万“移民”背后有多少老人寄居郑州?

  从最初名不见经传的“郑县”,发展成为拥有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郑州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在这一锐变中,“城市移民”功不可没。

  截至2010年12月31日,郑州市区常住人口为428.4万人,与10年前的259.1万人相比,人口增长了65%。

  除老郑州人口的自然增长外,这一变化,更多的是“城市移民”带来的。

  一些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10年12月,在一次政策研讨会上,王牌地产研究院称,郑州市将64.5%的房子卖给了本市以外的人。相关数据也显示,近年来外地人在郑购房比例,一直未低过50%,75后和80后是主力军。

  在这数以百万计的“城市移民”背后,又有多少老年人,随之居住或暂居郑州?

  人员流动性太大了,这个数字没有统计,也没法统计河南商报记者走访河南省民政厅老龄委、郑州市民政局老龄办、郑州市公安局治安大队时,他们如是答复。

  说法

  留在城市,不为养老为养孙子

  在河南商报与人人网的联合调查中,60%的网友表示,为了帮自己带孩子,父母来到城市生活。

  郑州市中原路绿都城小区物业公司经理刘杰说,该小区业主大都来自省内各地市,基本出生于1975年至1985年,父母也都过来帮忙带孩子。

  在美景天城、21世纪社区等小区,老人推着童车在小区闲逛的场景很常见,他们大都操着外地口音,打听之下,“帮子女照看孩子”是最为普遍的理由。

  “我在这里养老?哈哈,养孙子呢!帮忙带孙子!”在美景天城,教孙子走路的刘老先生说。

  郑州市众意路小学教师王书坦说,她所教的一年级某班53名学生,有十几名学生每天由爷爷奶奶接送。这种情况,在全市各小学都很常见。

  在纬五路小学门口,张老先生告诉记者,从孙子出生开始,他和老伴就来郑州带孙子,原来计划等孙子上小学了就回老家,但儿子儿媳妇都说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坚持不让他们走。

  “唉,请保姆哪有让我们照顾好?我们照顾孩子,放心不说,还不要钱。”张老先生说,儿子在外挣钱不容易,趁现在还能动,能帮一把是一把。{Npage}

  现状

  六成多老人在城市生活很单调

  这些身在异乡的老人,平时怎么度过?

  在河南商报与人人网的调查中,仅有34%的网友表示,父母来到城市生活后,平时有一些休闲活动。66%的网友的父母,来到城市后,每天的生活就只是带孩子、做饭、洗碗、打扫卫生。

  “子女都很孝顺,带我去动物园,还去看过黄河呢!”富田太阳城小区内,抱着孙子晒太阳的李女士说。不过,她也承认,更多时候,她不出小区大门,每天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附近的菜市场。

  李女士说,在城市里生活,去哪儿都得花钱,最好哪儿都不去。记得有次女儿带她看电影,一家人花了200多元,她心疼得不得了:“得卖多少粮食啊!”

  “实在闷了,就在小区里走走,或者待在家里干干活,看看电视。”李女士说,随便找点事儿干,一天就过去了。希望孙子早点长大,她好早点回老家。

  调查中,父母不愿在城市生活,原因主要有:没熟人,找不到人聊天;生活成本高;没有能玩耍的地方;城市食品不安全;婆媳关系紧张等。

  建议

  培养一些兴趣老人可以生活得更好

  对父母,几乎所有的网友都心怀愧疚,不过原因不尽相同。

  调查中,50%的网友称给予父母物质上的东西太少了;29%的网友为没带父母出去玩过而愧疚;认为陪父母的时间太少了的网友占21%。

  接受采访时,在郑州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的郑先生说,忙碌不是我们忽视父母内心世界的理由,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他们也可以在这里活得更精彩。

  58岁的薛女士说,很多老人可以像她一样,在陌生的城市也可以活得更好。

  今年年初,薛女士和老伴来到郑州投奔小女儿,计划在这里扎根养老。薛女士自称围着灶火转了一辈子,来到郑州后,在女儿所在的小区做起了保洁工人,丈夫也在小区当了名保安。

  半年前,只有初中文化的薛女士报名上了老年大学,报了合唱班、电子琴,还学习起文学名篇。

  一身衣服干净、整洁,脖子上还系了一条花丝巾,打了一个时尚的结,薛女士以这身装扮出现在记者面前。见面没聊多久,她就拿出手机:“我刚学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填了一首词,你帮忙瞅瞅……”

  郑州市老干部大学教研室负责人陈霞说,该校开设有书法、美术、声乐、器乐、舞蹈等50多个专业,学员基本上都是郑州人,外地老人寥寥无几。

  “他们不为文凭,仅为了让自己高兴。”陈霞说,学校里有个老头,今年78岁了,在这里上了十几年大学,每天精神头都很好,自称是“永不毕业的学生”。

  (文章来源:大河网)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