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评估整理 > 土地整理

河南卫辉:土地整治看亮点(组图)

2011年06月05日 来源:人民网

卫辉市唐庄镇十里沟还未开发的荒沟

获嘉县徐营镇经过土地整治后的乡间道路

卫辉市唐庄镇土地整治后的良田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陈潇 实习生 张晓晨

  5月16~18日,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农村土地整治万里行”联合采访团来到河南。作为北线采访团的一员,记者走进获嘉县、卫辉市等地,采访了这些地方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做法和经验。

  拿卡一刷 自动浇水

  在获嘉县徐营镇东浮庄村土地整治项目现场,一排排高大的速生杨整齐地立于路旁,将农田、村庄包围得严严实实。硬化的道路、洁净的路面与道路两边的沟渠,再加上整齐的农房,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田园风光中。

  “你把卡放上去,听到叮的一声,出水口就会自动出水。等浇完地,再把卡放上去,就会自动断水。”东浮庄村支部书记浮守古告诉记者。

  在项目现场记者发现,该村已安装预付费计量装置12套,采用“一井一线一表多卡”的供电方式,解决12眼机井排灌用电,实现农田用电排灌面积700多亩。

  村里根据项目取得的水源条件,实行井渠双配套措施,一般年份利用水渠引黄灌溉,大旱季节则利用机井浇地。采取每浇一亩地提取一元钱的办法,筹集水利设施管护资金。

  据获嘉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王巨源介绍,由于该项目在后期管护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落实了管护经费,调动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积极性,项目竣工6年多来,各项工程仍完好如初,运行正常。

  如今,整个项目区灌溉一次的时间由15天缩短至3天;亩均灌溉成本降低一半;作物可以全部机播机收,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Npage}
  旧村改造 村民上楼

  水泥路面宽阔整齐,街边的小花圃、宣传栏随处可见,一排排规划整齐的两层小楼立于路旁。走入院落,花木葱茏,仿佛是行走在城市里的别墅区。这是记者在卫辉市唐庄镇四合新村看到的景象。

  上世纪90年代,富裕起来的唐庄镇群众纷纷跑到村外建小楼房,造成严重的土地浪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唐庄镇31个行政村全部进行了规划,经过旧村改造,全镇共节约土地2078亩。

  同样的景象也出现在滑县的锦和新村。滑县郊区的暴庄全村450户1815口人,目前已经整体搬迁到锦和新村。122户住的是楼房,328户住的是连体别墅。如今,锦和新村的配套设施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据悉,依傍该村的锦和小学今年9月份将开始招生。

  说起土地整治后的变化,村民们喜笑颜开。

  “在农村,以前为了一厘地打架,现在不会了。”“俺们的地转包了,一亩地每年对方会给我们补800~900斤粮,比以前自己种的产量还高哩。”“不种地后,外出务工的机会多了,现在做点小生意,家里人均年收入提高到四五万块钱。”

  整治荒地 田肥山美

  2009年5月,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途经卫辉市唐庄镇,需占耕地1400多亩。怎样解决工程废土堆积占地问题,是摆在镇村领导班子面前的一大难题。

  “耕地是农民的聚宝盆,我们要向荒山荒沟要地。”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带领村民开始拦河造田、匣沟造田、圈洞造田、筑坝造田,把撂荒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与此同时,该镇在生态建设上也卓有成效。

  站在唐庄镇西山森林公园的半坡梯田上,放眼望去,数百万个育林坑如鱼鳞般排列整齐,部分栽种的树苗初见成效,西山原来杂草丛生的山岗薄地,经过开发整理,变成了“小雨不下山,大雨不出沟”的一片片水保林。

  据介绍,西山风景区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先后动用土石方60万方,混凝土1.2万方,砌高标准石头岸300多条,整理开发土地4500亩,栽种塔松、柏树、龙爪槐、银杏、杨树等经济林和生态林共计100多万株,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效益的同步提高。

  链接

  12年“整”出1400万亩土地

  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数量、增强耕地产能的有效途径。1999年以来,我省共投入资金185亿元,整治土地1400万亩,新增耕地330多万亩。

  其中,投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费85亿元,安排土地整治项目797个,建设规模784万亩,新增耕地72万亩;投入耕地开垦费近100亿元,用于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开发整理土地600多万亩,补充耕地265万亩。2009年3月,又部署开展了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千村整治”试点,目前已启动了两批试点。

  截至2010年年底,河南耕地保有量高于国家下达的1.1872亿亩,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1.0175亿亩以上,连续12年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