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平湖市黄姑镇渡船桥村,大部分的村民已不再种地,他们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统一经营,自己一边拿流转金和分红,一边在外打工赚取工资;在慈溪市桥头镇成达农场,农场主杨成达掌管的1033亩标准农田,蔬菜瓜果长势喜人。杨成达介绍说,这么多农田是从数百户农民手中流转过来的……在浙江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把一家一户的小块田地集中连片成规模农田,而农业大户、企业和合作社三类新主体纷纷接手"耕耘"规模农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截至去年年底,浙江全省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535.8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8.9%。
"这一比例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省农业厅负责人说,去年省委出台了《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把深化土地使用制度创新作为农村制度建设的重点,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各市纷纷推出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政策,对土地流出农户、流入主体、流转服务等进行财政扶持、资金补助和政策优惠。"在创新政策激励下,我省原野上越来越多
' 沉睡的土地资本'被激活,探索创新出多种规范的流转方式。"
多形式土地流转
促进规模农业发展
萧山区临浦浦二村村民许大伯,子女在外工作,自家4亩地也只是种点蔬菜,有几块地还荒着,更谈不上收益。去年他把这4亩地转包给农业大户后,每年能拿到每亩800元左右的转包费。
除了许大伯这样的转包户,萧山义桥镇丁家庄村300多户农民则选择做"土地股民",农户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农场主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分别入股合作社,实行统一经营。农户不但能拿到流转费,还能根据农场经营情况,享受一定比例的分红,且不需承担经营风险。
直接把土地转租给农业大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当"土地股民";土地分时承包,实行季节性流转……在浙江,这三种土地流转方式最为普遍。在流转土地的过程中,农民们发现,土地流转的信息总是那么不对称,"有地不种"的农户找不到想种地的人,而"想种没地"的种植大户和企业根本没有精力挨家挨户和农民洽谈转包土地的事宜。
能不能搭建土地流转的交易平台,促进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对接顺畅?慈溪尝试在20个乡镇、289个有承包土地的行政村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不论哪个乡镇哪个村,只要农户愿意流出土地,都可以跟村服务站签订委托协议,由服务站提供免费的中介服务,负责将土地统一发包给经营户。在村内流转的,村服务站直接完成中介,涉及到村外、镇外的,由镇里的服务中心与相关乡镇服务中心负责完成中介。不管中介是否成功,农户在签订委托协议后的第二个月,都可以到服务站领取每亩4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转金。
服务站等中介组织的设立,不仅解决了原来土地流转主体脱节、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等弊病,还保证了土地的集中连片,促进了规模经营。种植1600亩出口蔬菜的涌森农场场长郑涌森说:"过去流转几十亩土地,要自己挨家挨户去谈,麻烦不说,成功率也低;现在由村服务站统一出面,公开招标,一目了然,一包就是几百亩,大家都方便。" {Npage}
为了鼓励更多的农民流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嘉兴等地还出台土地流转与农民养老保障相结合的政策,对二轮承包期内剩余年限的土地经营权一次性委托流转,农户可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将土地流转与社保相结合,解除了我们农民的后顾之忧,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48岁的嘉兴农民赵士明说。年前,他和该市南湖区政府所属的绿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将家里7亩多土地的20年经营权转让给绿舟公司。赵士明除了每年获取相应租金,一家三口还被纳入嘉兴市社会保障体系。与此同时,他家7亩多地20年经营权的有偿流转费,是按每年每亩700元的标准为基数,每年每亩递增50元的标准增加。"这样做的意义在于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南湖区副区长、农办主任马纪良说。
土地流转促进了我省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一些资金雄厚的经营者加大了农业投资力度。据统计,连续几年,我省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额度保持在120亿元以上,加速了农业产业化步伐。截至去年底,全省土地流转形成1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或专业大户10.5万个,其中以工商企业形式经营农业的单位有5424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经营农业的单位有4608个。这些经营主体基本符合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特征,大多数拥有农村科技示范户、农业专业技术职称等科技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