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光山县罗陈乡的刘正礼光荣的被国家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获此殊荣,他感慨道,正是有了国家的好政策,特别是依靠土地流转成就了他的丰收致富之路。
从代耕代种开始
上世纪90年代,当刘正礼看到家乡的父老兄弟纷纷踏上打工之路,外出淘金而荒芜了自家的责任田的时候,刚过而立之年的他,便暗下决心,要在家乡的土地上走出一条致富之路。创业之初,倍感艰辛,那时候种田全凭人力。一年下来,他辛辛苦苦种好自家的6亩责任田,除了各种开支,才挣了不到2000块钱,仅仅维持了一家的温饱。与此同时,村里的部分农户由于劳动力外出,出现了部分耕地撂荒的现象。于是刘正礼主动找上门,按一亩地一年一袋谷的报酬,要求代耕代种。这样外出务工人员既有了口粮,又能腾出劳动力,何乐而不为呢?由此开始,他迈出了土地流转的第一步。
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
2003年以后,随着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结合当地劳动力大量外出的实际,刘正礼意识到单凭这10亩、20亩搞不出什么名堂,农业生产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规模化。但是要想实现规模化,必须要将耕地集中起来开展生产,于是他尝试着较大规模租种其他农户的耕地。从60亩、100亩、200亩,到如今的316亩,目前,不仅自己所在的张楼村李湖村民组50%的耕地由自己租种,而且周边蔡围孜、潘围孜等村民组15户农户的耕地也租给了他。但是随着国家农业政策、农业生产形势及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变化波动,刘正礼在最初的土地流转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波折。个别农户出现了毁约现象,使他遭受了损失。他没有气馁,他意识到,必须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完善相应手续,这样才能建立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于是他专门请教县农村经营管理站专业人员,并认真钻研了《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在县农经站及乡、村指导下,他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与土地出租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明确界定双方责、权、利,既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又保证出租方农户的权益。
规模化实现农业增收增效
2008年,刘正礼通过租赁、转包等方式,耕种土地面积达250亩,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30亩,其他经济作物80余亩,年产粮食194吨,年出售粮食190吨,仅农业收入达16万元。同时他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机械为没有劳力的农户开展翻犁、收割等服务,每年又可收入8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水稻生产,扬两优6号、Ⅱ优航1号等超级稻品种应用率达90%以上,并在全县率先开展了水稻品种“籼改粳”工作,基本实现了当地水稻规模化生产、区域化种植。水稻旱育秧、精确定量栽培、配方施肥等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率达到95%以上,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党的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逐年增效,他又主动提高了土地租赁金,从50元、80元、100元,截止到目前,他土地租金加大至每亩200元,比其他农户租赁费高出近1倍,其他农户都很惊讶,我们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一亩田不过是收入个三、五佰元钱,你把租金提高到200元,能挣到钱吗?刘正礼却信心十足,他算了一笔经济账,按照当地农户一般生产水平,一亩地种一季水稻,除了翻犁、收割、人工、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成本,一年落个400元就不错了。可是他租给了我,仅承包费就200元,但是却腾出了劳动力,无论外出务工或在家创业,都非常划算。而自己通过机械化整地、插秧、收割,实行规模化经营,同时,依靠科学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增收增效,扣除租赁费用,一亩地还能挣将近500元,真正实现了承包方和受让方的双赢。
农业机械化加速土地流转进程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加速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生产的前提条件。刘正礼从一台手扶拖拉机开始,到拥有旋耕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精播机等8台农业机械,逐步实现了运输、翻犁整地、水稻插秧、机械收割全程机械化的生产。同时,他每年还为周边缺劳力的农户实行翻犁600余亩,机械收割2000余亩。2008年,为实现更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加快实现当地农业生产机械化,他组织当地6户农机大户成立了光山县青龙河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400多户农民实行农业机械化生产。
据罗陈乡负责人介绍,在刘正礼的带动下,通过土地依法合理流转及农业机械化的迅速普及、推广,罗陈乡50亩以上的种田大户达58户,100亩以上的种田大户达6户,把当地近2000名劳动力从繁重的田间生产中解放出来。通过土地流转,集中了耕地,实行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亩成本较分户种植降低20%以上。并通过集约化经营,大大大加速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及良种良法的推广进程。据估算,全乡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较一般农户每亩可实现节本增效180元以上,年增效近百万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市“优秀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这些荣誉对刘正礼来说只属于过去,他雄心勃勃地展望未来,有了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他可以放开手脚,用2-3年的时间,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将生产规模扩大到600亩以上,建成一个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化农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