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村,属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位于乐安县西南,距县城38公里。流坑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年至943年),繁荣于明清两代。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闻名。村中现存明清传统建筑及遗址260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其建筑类型之齐全、保存之完整,在国内自然村中实为罕见。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村被专家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并有"千古第一村"的美誉。流坑村四面环山,恩江从群山中自南往北向西流去,明代董燧在西南方用人工挖掘的龙湖,将湖水与江水联为一体,使流坑村成为山环水抱的胜地。恩江右岸的古老香樟,由牛田镇至村口,浓荫复盖十余里,景色极为优美。村子经董燧改建后,原来密如蛛网的小巷,以七横一竖的较宽的街道相联,在宽巷的头尾,建有巷门望楼,用于关启防御。族人按照房派支系分区居住,一如唐宋时代的里坊规制。各房派宗祠与各房派族众结合在一起,犹如众星拱月。全族大宗祠则建于村北,其他宫观庙宇均建于村外,以符合古礼的要求。全村外有恩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很像一座小小的城池。现在,全村有1280户,5600人,耕地3572亩,山地面积53400亩,村落面积3.61平方公里,是全县数一数二的大村子。{Npage}
流坑村有着古老骄人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五代南唐昇元年间建村(937-943),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村子大都姓董,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据族谱记载,董晋的孙子董清然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定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毁。明清时代,村中有识之士绍继祖业,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从宋初到清末,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江西省有30名以上进士的村子仅有4个,流坑村是其中唯一一个文物遗址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实在是难得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赞:“其处阛阓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见《徐霞客游记》第147页,上海古藉出版社版)这里说的“五桂坊”,就是为表彰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董氏一门五人同时中进士这一盛事而建的纪念牌坊,“五桂齐芳”,历史罕见,可谓殊荣。近千年来,流坑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建筑之全、艺术之美、家族之大、延续之久,在江西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是少见的。{Npage}
流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明代中叶,村子在族人的规划、营造下,形成了七横(东西向)一竖(南北向)八条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设置门楼,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的格局。巷道内鹅卵石铺地,并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村中现有明清古建筑及遗址计260余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还有重要建筑组群18处、书屋等文化建筑14处、牌坊5座、宗祠48处、庙宇8处。另有古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遗址等32处。村中古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质朴而简洁,但建筑装饰十分讲究,集木、砖、石雕(刻)及彩画、墨绘于一体,工艺精湛。明代建筑怀德堂中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镶嵌的“麒麟望日”堆塑,堪称精品。数以百计的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门头、墙壁上刻有不少题榜、名额,共计682方(处)。这些匾联皆有来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或表主人之身世,或显家族之荣耀,或体现儒家传统的道德思想,或反映“天人合一”的美好情境。流坑村古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了江西赣式民居的典型风格和特点,面积近7万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组群完整,街巷仍为传统风貌,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科学价值及环境与建筑艺术价值。{Npage}
流坑村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流坑董氏依靠严密的封建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维系秩序、稳定发展。村中封建宗族活动的遗存随处可见,特别是那版本众多的谱牒和遍布村巷的祠堂,更是难得的人文景观。现在仍保存有明万历十年族谱3本,清代各房谱牒20多个版本,各种宗庙祠堂58座。大宗祠遗址更是一绝,五根高8米、直径0.7米的花岗岩石柱,傲视苍穹,被称为流坑的“圆明园”。
流坑村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村里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同时在绕村而过的乌江的上、下游,还有雄、险、幽、奇的金竹瀑布,天然而成的石桥古寺;乌江两岸蜿蜒10余里的樟树林带,古木参天,环境优雅,是理想的度假好去处;乌江河水清澈见底,有急流,有险滩,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漂流活动。通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流坑—金竹”风景名胜区已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流坑村正在成为一个美好的旅游胜地。乐安人民热忱欢迎各届朋友到流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更欢迎大家到流坑来施展宏图,开创新业,投入到流坑古村的保护建设和旅游开发中去!{Npage}
特色定位
从旅游资源来说,流坑主要是人文资源,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主要特色,但自然旅游资源也不逊色。流坑古村的文化品位和自然风光和谐地融为一体,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相得益彰,更凸现其旅游资源的独特。
盈利模式
流坑的旅游产业以文物保护为核心,以旅游服务为形式,以生态环境、农、林、渔业、公路和水上运输为主要依托,使旅游要素充分落实,实现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全面提升。
创新性
流坑古村的整体布局仿唐宋时期的城邑的里坊规制,保存完好,国内绝无仅有;、流坑古建筑数量众多,类型齐全,规模宏大,在全国自然村中实为罕见;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了江西本域传统民居的典型类型和风格;流坑古村是一个有千余年历史的董氏单姓聚居的血缘村落,宗族活动遗存十分丰富,是中国农村封建宗族社会的缩影;、流坑古村以董氏科第而勃兴,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深厚,是一个集仕、农、商三位一体的大村落;、流坑古村匾额楹联数量多,内涵丰富,堪称古村之冠;流坑文化是庐陵文化与临川文化的叠加,是赣文化的一朵奇葩。
经验启示
第一,要突出流坑古村落形成的完整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特点,对旅游产品进行设计包装,真正创出“千古第一村”的形象品牌。第二,要突出流坑古村“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绵延千年的特点,打造古色古香、原汁源味的绿色旅游产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三,要突出流坑既“古”又“活”的特点,把古意盎然和生机勃勃气息,融汇进旅游产品之中,给游客既展示古代文明的底蕴,又给游客以充分的参与、体验、拾趣和休闲的机会。
发展理念
确立流坑旅游规划的旅游产业定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以产品为中心,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即,既要符合古村原貌的文化生态风格,又能适应当今大众旅游需求的旅游产品。
(本文由联村村李竣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