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研究 > 业界观点

农村土地市场发展的新困境

2009年03月08日 来源:

      三十年的农村改革最大的功绩就在于通过对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的自主经营权、产品的自由贸易权以及收益的自由支配权,从而带来了农村劳动生产力的前所未有的大提高,农业经济的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前所未有的大增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原有体制和制度的改良而不是改革,因而现行的体制政策中依然带有很深的旧体制、旧制度的烙印和痼疾。而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经济格局、农业的产业走向、农民的思维观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伴随这一变化的还有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产业结构的重大改变,因而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也由最初的释放农村劳动生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解决农民供给短缺的表象三农问题向改革农村体制(土地经营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包括参与、监督在内政治权利体制)、优化农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组织结构和包括生产、营销在内的农业经营结构)、争取农民权益(土地的收益权、政治的参与权和包括享受教育、保险等公共产品在内的公民权)等深层次的矛盾转变,尤其是始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将使农村发展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矛盾更加突出。而这一些矛盾和问题在2009年将逐步显现出来。

大批农民工返乡,将会使本来复杂化的农村土地纠纷变得更加尖锐

现在农村土地对农民来说不仅仅只是养家糊口的生产资料,更多的是被很多人赋予年老后的社会保障的基础。而更重要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期待将土地作为私有财产权利的象征而规划给农民,而且希望在新一轮的农村改革中这种权利得以实现。生存的现实需求和强烈的权利诉求在当今农民工大量返乡的大背景下,在农村土地存量逐年递减的严峻形势下,势必会加剧农村土地纠纷的复杂化、尖锐化和公开化程度。

市场周期性规律,将会使原本处于弱势的农业产业将变得更加边缘化

市场周期性的规律所引发的产品价格波动和农业比较效益的增减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速,农业产业逐渐边缘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大量的农业资本--土地、资金、劳动力迅速地向工业产业和城镇建设转移,农业投资积累空洞化、农业人才空心化、农业劳动力老年化也成为不争的事实,老年化农业,空心化农业似乎成为中国当今农业的代名词。市场中期性规律伴随着一轮胜过一轮的农业资本的工业化、城镇化转移,使农业产业边缘化的趋势进一步加速,农业问题将成为影响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之一。{Npage}

国际金融危机,使原本就不很明朗的农民增收前景将变得更加复杂化

在农村改革初期,由于主要的农业资源--土地、资金资源从集体返回到了农民的手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突破性的释放,从而带来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近十年的农民收入增长黄金时期。但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三大生产要素逐渐远离农村进入城市,农民收入增长开始步入缓慢增长甚至停滞和下降的艰难时期。而进入半世纪以来,这三种生产要从农村剥离的程度越来越深,速度越来越快,农民用于增加收入的农业资源越来越少。与此同时,生产资料的上涨伴,随着市场周期性规律带来的农产品价格的下滑,使农民增收变得更加困难。而"农产品质量事件"带来的农产品出口受阻,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农民工的大量的失业,原指望以进城务工创收来弥补农业亏损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愿望被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彻底击溃,农民增收将面临雪上加霜的严峻形势。

农村财务混乱,使原本就不足的农村公共建设投资将变得更加空洞化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在带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农村集体经济体系在绝大多数的农村被彻底地瓦解。农村集体经济体系的瓦解,在带来农村公共建设投资极度窘迫同时,也使原有的严格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随之被摧毁,其最大的恶果就是导致农村财务的极度混乱。农村财务的极度混乱,不仅会使原本捉襟见肘的农村公共建设投资变得更加的空洞化,而且还是一颗尚未引爆的影响农村稳定的定时炸弹。

官民意愿错位,使原本就滞后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将变得更加的脆弱

乡镇机构改革的初衷,是想通过精简的方式来解决臃肿的乡镇机构和效率低下的运行机制,但由于改革的过程与农村现实需求的脱节,这一初衷不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相反使一些原有的直接面对农民和农村的行之有效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在"一刀切"的官僚主义的始作俑下被彻底的瓦解。现在,在许多地方为应付上面的检查,争取国家的财政投入建立起来的所谓的农村服务中心,只不过是基层官员掩人耳目的搪塞机构而已,很难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农民的利益关切与诉求。相反,基层官员们一厢情愿的临时抱佛脚的做法,不仅曲解了中央的政策,影响了党在农民中的形象,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农村稀缺资源的流失和国家财政投资的巨大浪费。

城乡发展失衡,使原本缺位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将变得更加的迫切

城乡发展失衡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的影响。这种发展的失衡不仅表现在国家投资导向的偏差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城乡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距上。而且这种差距在中国改革三十年后的今天,不仅没有缩小,相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迅速制定和健全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的综合性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已迫在眉睫。它不仅关系到七亿农村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问题。

诉求失聪困扰,使原本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让农村稳定面临诸多变数

所谓诉求失聪困扰,是指农民的利益诉求,因无法不经过过滤而直接、顺畅地到达决策者手中而引发的困惑和烦扰。三十年的农村改革在带来农村经济繁荣,农民生活质量极大改善的同时,农村区域之间、农民个体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悬殊的问题也逐一暴露出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分配的不公正,导致了的民怨的积累,如果不能迅速找到行之有效的诉求方式,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和越来越大的农民工返乡浪潮的冲击,农村社会稳定将面临诸多变数,实为国家之忧虑!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