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都县城驱车东行50公里,再沿着崎岖山道蜿行数里,便来到了延绵千年之久的客家古村,清初著名文学家、“宁都易堂九子”之一的李腾蛟的家乡宁都东龙。
东龙村坐落在宁(都)、石(城)交界的一片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间盆地上,四周青山环抱,清溪环流。据考,东龙村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该村最大的特点是其“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及“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理念。自建村伊始,李氏先祖们便依据周围环境的特点,在诸多山岭中选择了来路最长、山势最为雄伟的东龙岭、南桥岭作为该村的两大龙脉。其中一处,依照龙脉走势,高低错落地建成连片屋场,屋场中开掘出上百口大小不一的池塘,穿插其中。同时还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地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落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另一处就是宗祠。与宗祠相对应的是村中最大的神庙:玉皇宫。
东龙村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但现存一大批古代建筑和景观,形成了自己的“十景”文化;它用一方山水养育了无数俊杰,仅明清两代就出过科举人才400多名;它文化底蕴深厚且传承完整,历史悠久的客家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异常活跃……被专家称为“江南第一宗祠村”{Npage}
东龙坐落在江西宁都县与石城县交界处。李氏先人自北宋年间迁居此处后进行了一系列规划,他们根据周围环境的特点,在众多山岭中选择了来路最长、山势最雄伟的东龙岭和南桥岭作为村庄的两大龙脉,依照其走势,一处建民宅,另一处建宗祠,与宗祠对应处则建神庙,由此形成人居、祭祖、敬神三个相互独立的空间。而各空间之间又用阡陌道路串连起来,组成一个看似零散实际统一的整体。同时,为了村庄的排水和防火,人居区还挖掘出100多口形状各异的池塘,并且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之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庄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中,使“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与“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在东龙村现存的一大批明清古建筑中,有祠堂48座,书院、义仓各2座,古塔1座,庙宇3座,凉亭5座,石桥、寨堡各4座,隘口4处,店铺和居民建筑共140多间,均保留着我国古老的传统建筑风格。
民居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位于东龙村西南塅上的“东里一望”。这座总面积约4300平方米的古屋黑瓦青墙、气势宏伟,因由祠堂、廊房、厢房、绣花楼、仆人房、庭院等100多间房屋组成,故又称“百间大屋”。人们从朝东的大门走进,首先看到的是哨房,随后看到一块约200平方米的庭院,庭院西侧是用来接待宾客的“西圃”,再穿过后院则是用作修文习武的“东圃”,里面有上厅和下厅,两侧则是厢房。此外,在古屋的后面,还修建了一堵高约7米、长达50米的护墙。古屋所有的窗户上都装饰着精致的雕花,且镀有薄金,经过几百年风雨的浸蚀,那层镀金已经风化成了淡黄色的粉末,默默地暗示着自己曾经的显赫。
玉皇宫正门
东龙村的祠堂分宗祠、房祠和支祠,现保存较好的48座祠堂中,以李氏下祠最为突出。该祠堂兴建于明代正统年间,位于东龙村西北的山坡上,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祠堂前面有一块空地,建有照壁,栽有古杉。祠堂大门中间高悬“李氏家庙”匾额,两旁则安放着一对石狮。整座祠堂为府第式砖木框架结构,室内采用“梁挑介柱”技术,由75根杉圆木及纵横交叉的横梁支撑,斗拱及榫部均饰有鲤鱼、莲花、龙凤、麒麟等图案。为了更符合力学原理,祠堂的外墙采用了“喜”字头形木料作框架,这样既可减轻墙体负荷、减用木料,又可起到装饰作用,最重要的是还可起到“墙倒屋不倒”的效果。绕着祠堂缓缓走去,一种肃穆的宗族气息扑面而来。{Npage}
慎斋祠
另据记载,东龙村曾建有11座寺庙,现仅存3座,分别是永东寺、玉皇宫和胡公庙。永东寺位于村南,建于明代,下厅左右墙壁依次画着渔、樵、耕、读图,上厅则供奉着三宝、观音和地藏菩萨;玉皇宫是一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民间宗教活动场所,位于“东里一望”右侧,建于民国31年。胡公庙又称大公庙,位于村西北,门面为牌楼式建筑风格,门楣上挂有“凌霄阁”牌匾,分上下厅,中间隔一小天井。下厅两边有开着小门的回廊,上厅则供奉胡太公及两尊将军塑像。
拴马石
一个距宁都县城百里之遥的穷乡僻壤,当年怎么会兴建如此多的各式建筑呢?
原来,东龙村自古处在宁都东去的古隘口,沿途数十里道路尽管坎坷曲折,但却是客家人从宁都县通往福建境内的捷径。而东龙人的商业意识又特别强,村里许多人从当地贩运白莲、烟叶、糯米等到福建各地,回时贩回食盐、布匹、海产品等。资本大一些的人,甚至在宁都县城、福建、浙江、湖南等地开设商号,从事批零业务,一些东龙人很快就腰缠万贯,回乡后大兴土木建造豪宅。东龙还有一批士绅,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告老返乡后,也纷纷兴建豪宅和祠堂。{Npage}
升闻祠正门
东龙的李氏先人十分重视教育,他们积极倡导办学,想方设法延请名师。各宗祠、房祠还设立义学田租,对发奋读书的族中子弟实行奖励。据《宁都直隶州志·选举志》记载,每年的科考中,几乎都有东龙李氏子弟中榜或选为岁贡、恩贡、优贡。有人做过统计,在明清两代,仅李氏下祠就出过文武举人5人,庠、廪、增生300名,贡生40名,其中授予官职者达80多人。这些人当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清代理学家李大集和著名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李腾蛟。
近年,在当地政府的保护规划下,东龙村已入选为江西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它所焕发的独特魅力及蕴含的广博文化,吸引着大批游客和海内外学者。人们在那尚存的古建筑与依然活跃的民俗里,寻觅并感悟它逝去的繁华旧梦。
从宁都县城驱车东行50公里,再沿着崎岖山道蜿行数里,便来到了延绵千年之久的客家古村,清初著名文学家、“宁都易堂九子”之一的李腾蛟的家乡宁都东龙。
东龙村坐落在宁(都)、石(城)交界的一片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间盆地上,四周青山环抱,清溪环流。据考,东龙村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该村最大的特点是其“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及“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理念。自建村伊始,李氏先祖们便依据周围环境的特点,在诸多山岭中选择了来路最长、山势最为雄伟的东龙岭、南桥岭作为该村的两大龙脉。其中一处,依照龙脉走势,高低错落地建成连片屋场,屋场中开掘出上百口大小不一的池塘,穿插其中。同时还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地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落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另一处就是宗祠。与宗祠相对应的是村中最大的神庙:玉皇宫。
东龙村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但现存一大批古代建筑和景观,形成了自己的“十景”文化;它用一方山水养育了无数俊杰,仅明清两代就出过科举人才400多名;它文化底蕴深厚且传承完整,历史悠久的客家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异常活跃……被专家称为“江南第一宗祠村”
东龙坐落在江西宁都县与石城县交界处。李氏先人自北宋年间迁居此处后进行了一系列规划,他们根据周围环境的特点,在众多山岭中选择了来路最长、山势最雄伟的东龙岭和南桥岭作为村庄的两大龙脉,依照其走势,一处建民宅,另一处建宗祠,与宗祠对应处则建神庙,由此形成人居、祭祖、敬神三个相互独立的空间。而各空间之间又用阡陌道路串连起来,组成一个看似零散实际统一的整体。同时,为了村庄的排水和防火,人居区还挖掘出100多口形状各异的池塘,并且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之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庄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中,使“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与“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在东龙村现存的一大批明清古建筑中,有祠堂48座,书院、义仓各2座,古塔1座,庙宇3座,凉亭5座,石桥、寨堡各4座,隘口4处,店铺和居民建筑共140多间,均保留着我国古老的传统建筑风格。
民居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位于东龙村西南塅上的“东里一望”。这座总面积约4300平方米的古屋黑瓦青墙、气势宏伟,因由祠堂、廊房、厢房、绣花楼、仆人房、庭院等100多间房屋组成,故又称“百间大屋”。人们从朝东的大门走进,首先看到的是哨房,随后看到一块约200平方米的庭院,庭院西侧是用来接待宾客的“西圃”,再穿过后院则是用作修文习武的“东圃”,里面有上厅和下厅,两侧则是厢房。此外,在古屋的后面,还修建了一堵高约7米、长达50米的护墙。古屋所有的窗户上都装饰着精致的雕花,且镀有薄金,经过几百年风雨的浸蚀,那层镀金已经风化成了淡黄色的粉末,默默地暗示着自己曾经的显赫。
玉皇宫正门
东龙村的祠堂分宗祠、房祠和支祠,现保存较好的48座祠堂中,以李氏下祠最为突出。该祠堂兴建于明代正统年间,位于东龙村西北的山坡上,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祠堂前面有一块空地,建有照壁,栽有古杉。祠堂大门中间高悬“李氏家庙”匾额,两旁则安放着一对石狮。整座祠堂为府第式砖木框架结构,室内采用“梁挑介柱”技术,由75根杉圆木及纵横交叉的横梁支撑,斗拱及榫部均饰有鲤鱼、莲花、龙凤、麒麟等图案。为了更符合力学原理,祠堂的外墙采用了“喜”字头形木料作框架,这样既可减轻墙体负荷、减用木料,又可起到装饰作用,最重要的是还可起到“墙倒屋不倒”的效果。绕着祠堂缓缓走去,一种肃穆的宗族气息扑面而来。
慎斋祠
另据记载,东龙村曾建有11座寺庙,现仅存3座,分别是永东寺、玉皇宫和胡公庙。永东寺位于村南,建于明代,下厅左右墙壁依次画着渔、樵、耕、读图,上厅则供奉着三宝、观音和地藏菩萨;玉皇宫是一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民间宗教活动场所,位于“东里一望”右侧,建于民国31年。胡公庙又称大公庙,位于村西北,门面为牌楼式建筑风格,门楣上挂有“凌霄阁”牌匾,分上下厅,中间隔一小天井。下厅两边有开着小门的回廊,上厅则供奉胡太公及两尊将军塑像。
拴马石
一个距宁都县城百里之遥的穷乡僻壤,当年怎么会兴建如此多的各式建筑呢?
原来,东龙村自古处在宁都东去的古隘口,沿途数十里道路尽管坎坷曲折,但却是客家人从宁都县通往福建境内的捷径。而东龙人的商业意识又特别强,村里许多人从当地贩运白莲、烟叶、糯米等到福建各地,回时贩回食盐、布匹、海产品等。资本大一些的人,甚至在宁都县城、福建、浙江、湖南等地开设商号,从事批零业务,一些东龙人很快就腰缠万贯,回乡后大兴土木建造豪宅。东龙还有一批士绅,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告老返乡后,也纷纷兴建豪宅和祠堂。
升闻祠正门
东龙的李氏先人十分重视教育,他们积极倡导办学,想方设法延请名师。各宗祠、房祠还设立义学田租,对发奋读书的族中子弟实行奖励。据《宁都直隶州志·选举志》记载,每年的科考中,几乎都有东龙李氏子弟中榜或选为岁贡、恩贡、优贡。有人做过统计,在明清两代,仅李氏下祠就出过文武举人5人,庠、廪、增生300名,贡生40名,其中授予官职者达80多人。这些人当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清代理学家李大集和著名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李腾蛟。
近年,在当地政府的保护规划下,东龙村已入选为江西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它所焕发的独特魅力及蕴含的广博文化,吸引着大批游客和海内外学者。人们在那尚存的古建筑与依然活跃的民俗里,寻觅并感悟它逝去的繁华旧梦。{Npage}
关于东龙古村开发的思考
挖掘东龙旅游资源,打造客家千年第一古村
谢曾华
东龙是宁都县田埠乡的一个有1000余年历史的古村,是一座人文和谐、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村,是我国清初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李腾蛟先生的家乡,村中有远近闻名的“东龙十景”、有五百余年历史的古塔、有体现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客家标志性建筑东里一望(即“百间大屋”)、有近百口鱼塘、还有大小宗祠48座、塞堡4座、石桥4座、石亭4座,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法国远东学院院士劳格文先生称“在东龙拍一部明清时期的电视剧根本不需要布景”,素有“中国江南第一宗祠村”、“中国封建宗族社会繁荣和谐的典范”、“中国封建宗族社会兴衰史的缩影”之称。“架上金盆”的特殊地形,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精心架构的古代建筑,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化,加上我省“一个基地、三个后花园”建设,为东龙古村开发旅游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近年来,我县积极挖掘东龙古村旅游资源,力争打造客家千年古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通过对一些参观完东龙古村的游客回访发现,东龙古村在旅游开发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县以东龙景观为背景、委托国家邮政总局印制贺年明信片2000套共11000张;出版了全面客观反映东龙历史、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的《客家千年古村——东龙》一书;录制了东龙专题片,在宁都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通过宣传,东龙的知名度得到很大提升,但是和江浙地区的周庄、乌镇,甚至我省婺源县比较起来,我们的宣传力度和宣传效果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2、文物保护力度不够,存在安全隐患。以“百间大屋”为例,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一是漏雨现象严重。有一次本人在雨天到东龙游玩,走进“百间大屋”,发现外面在下大雨,里面下着小雨,由于屋顶漏雨,导致许多地方出现霉变迹象,这对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来说是一个致命的伤害。二是存在火灾隐患。在“百间大屋”里,许多房间堆放了杂物甚至柴火,而里面的电线安装不规范,且年老失修,有许多地方还裸露在外,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三是年老失修、风化严重。“百间大屋”的楼板、门窗、屏风、横梁等大都是木质材料,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加上年老失修,油漆大都斑驳脱落,风化现象十分严重。近期到过东龙的游客就会发现,由于年老失修,在“百间大屋”西侧的一间小屋已在今年倒塌,这尤如一块伤疤贴在“百间大屋”之上,严重损害了“百间大屋”景观的完整性及和谐性,同时也给我们一个深深的警示。
3、人文配套景观不和谐。看完东龙古村的宣传片,这个坐落在宁都县和石城县交界处的一个海拔约500米左右的山间盆地之中的千年古村,在游客心中不禁有一种去探寻陶渊明笔中的桃花源的情怀。但是,当你走进东龙古村,站在古塔上眺远四望,环绕东龙村的是一座座光秃秃的山脊;古祠堂门前是一口口囤满淤泥、水有点发臭的鱼塘;寻遍整个村庄,只发现一两棵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百年古树。给人一种穷山恶水的景象,这和人们印象中的绿水长流、青山常在、古树成群、树木参天、小桥流水人家为标志的江南古村落有极大的反差。
二、建议与思考
1、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海内外知名度。东龙村是一座客家千年古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旅游开发前景,但是如何让这只金凤凰飞出大山,并得到世界人民的热爱追捧,这就靠宣传,我们应向江浙地区的周庄、乌镇及我省婺源县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切实加大对东龙古村的宣传力度,使其名满天下、享誉海内外。
2、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东龙古村的旅游开发力度。一是将东龙古村纳入我县旅游固定路线,做为游客到宁都旅游的定点景点,到东龙旅游实行买票参观,以门票15—20元每人、年游客量2—3万人次计算,一年就门票收入将达到40—60万,从而为东龙村的修缮维护提供资金保证。二是充分利用东龙古村李氏家族后代遍布海内外这一优势,组织他们回乡寻根问祖、出资出力,为东龙古村的开发建设添砖增瓦。三是充分利用东龙古村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明清建筑群落这一优势,结合我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力争将东龙古村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遗产,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对东龙古村的开发力度。
3、加大东龙古建筑群的保护力度。东龙古建筑群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个巨大财富,我们应倍加珍惜爱护,在防火、防漏、防风化等方面进行修缮复原,焕发新的生命力。
4、完善东龙古村的配套设施建设。在不破坏东龙古村这一古色古香大背景下,积极挖掘东龙古村旅游开发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一是加强绿化美化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全县义务植树绿化基地建设等,按照绿水长流、青山常在、树木参天、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村落建设的指导思想对东龙村进行绿化美化,把东龙村建设成为宁都的桃花源村。二是积极挖掘东龙古村历史悠久的文化品位。东龙村是中国几千年农村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民俗文化活动非常活跃,每年都会组织闹花灯、搬桥梆灯、唱采茶戏、演傀儡戏、庙会、游神、清明祭祖等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我县翠微艺术节,积极展现在东龙具备的客家人独有的耕读文化、宗祠文化、军事防御体系、堪舆文化、庄园文化、宗教文化、商贾文化、饮食文化、手工艺术等等,使其成为展现宁都“文乡诗国”、“早期客家摇篮”的一张名片。三是积极挖掘东龙村的物产资源。因独特的地形地势,形成了东龙与周边乡村不同的气候,从而生长着独具特色的农作物产品,目前已形成白莲、草席、西瓜、茶叶四项支柱产业。我们应利用东龙古村对外交流这一平台,在东龙村建设生态小农庄,开展农家乐旅游活动,向游客销售脐橙、白莲、蘑菇、茶叶、草席、茶油,品尝西瓜、脐橙、黄鸡及其他我县特色小吃,充分展示我县地大物博、物美价廉这一丰富资源优势,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更加了解宁都,让更多的外商到宁都来投资创业。
总之,东龙古村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提升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宝贵品牌,我们应充分挖掘东龙村的旅游开发资源,加大对东龙古村的旅游开发力度,使其能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客家千年第一古村而努力奋斗。
(谢曾华,县政协常委、宁都县林科所所长)